为什么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9 21:47:49
>>>>>>>>提问为什么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秋冬养阴,秋属金,肺属金,那为什么肺气焦满?
休 闲 居 编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天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地流汗之后,身体各组织都感水分不足。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凡体质属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在气候干燥的时候,空气干燥易伤人阴津,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于是会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的表现。现代医学认为,“秋燥”的一系列症状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预防秋燥症,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
补水为主辅以食疗
首先,秋季要注意补水。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的人食用。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之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也可以用麦冬煎水代茶饮用。麦冬甘寒,有养阴润肺的功效,是预防秋燥的保健饮品。
秋气肃杀,邪气常犯肺引起咳嗽。这种干咳常无痰,但有胸闷气紧,常久治不愈,可用食疗方防治。如用干银耳50克,温水浸泡后洗净,熬至烂熟,调入一个鸡蛋,加糖服用。早晚各一次。特别适合年老体弱,有干咳无痰病史者。也可食鸭梨粥。将3只鸭梨洗净加水煮半小时,去渣后放入大米50克煮成粥食用,有清心、降火功效,特别适合肺热咳嗽。
预防秋燥症,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作深呼吸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损害。
秋天,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打扫卫生时要洒水,预防尘土飞扬,避免病菌随尘土进入呼吸道引发疾病。
口干舌燥鼻出血
入秋了,天气凉爽了。但老陈总觉得浑身不舒坦: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股似烟道的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粘液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这些症状,虽说不上是什么大病,却让人感到心烦意乱,打不起精神。到医院去查查,对症用了一些如润喉含片等药,也不见有什么大的效果。
秋季易患的疾病
胃病据临床统计,10月份是慢性胃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高峰期。这是因为秋凉后,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等气象要素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下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胃病复发。
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的保暖,以免冷刺激引发胃肠痉挛。饮食以温软淡素为宜,进食要细嚼慢咽,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尽量少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需用药一定要在饭后服或向医生咨询。
秋泻秋季婴幼儿的感染性腹泻,70%以上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据统计,染病的大多是2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其中90%以上在6个月至1周岁。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点,故医学界又称之为“秋泻”。
婴幼儿一旦发病,常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其中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蛋花汤样,量多。患儿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严重时出现酸中毒、血压下降,救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治疗的关键是要及时补液。
预防秋泻,关键要加强饮食、饮水的卫生管理,奶具、用具、玩具等要定期消毒。该病是“病从口入”,通过肠胃道途径传染的。
肺炎中医认为,燥是秋之主气,五脏属肺,肺为“娇脏”,极易受伤。老年人呼吸道老化,支气管上皮萎缩,纤毛运动减弱,清除病菌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肺炎。老年人肺炎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