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为何能治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8 05:36:26
>>>>>>>>提问
休 闲 居 编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经络理论是中医针炙的根。经络是人身“隐形”的“高速公路”。“隐形”是说现代科学之发达,还是难以实验的方法发现经络的存在。“高速公路”是指经络在人体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人把人体分为九大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体生理组织系统”,第二层次是“中医经络及穴位系统”,西医一般是基于人体第一层次的,中医是基于人体第二层次的~~~~~
经络是如何发现的?大体在远古,“天人合一”是人们普通的信念,人们都有“返观内视”的习惯,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不少人能返观内视看到经络,把经络用于医学实践,发展出中医针炙。看来,以远古某个时期的标准来衡量中医师,不能“返观内视”经络者,都是不合格的。
针炙穴位能治病的原理何在?
有人说是把某种看不见的“能量”通过针炙影响穴位,经络,进而影响对应的生理组织系统。看不见的东东,不好评论,我们这里撇开这个玄虚的东东不谈,针炙为什么能治病?
《一针见效—认识针灸》一文中说:“针灸是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
还是说得云里雾里,因为从西医看,针刺破皮肤肌肉,是对人体生理组织的破坏,何谈“调节虚实和平阴阳”?tuenhai认为针炙的治病的奥秘就在这小小的对人体生理组织的破坏之中。原理同我们打预防针类似。在百度知道查了一下关于预防针的答案:
预防针有两种,一种是抗原,大多数预防针是这种,它是灭活的病毒或细菌等异体蛋白,用于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来达到预防该种疾病的目的,如我们知道的各种疫苗;另一种是抗体,它是用给动物接种疫苗使其产生抗体后将血清制成预防针备用,主要用于急症,如破伤风、狂犬病等等,因为发生这些情况时细菌或病毒已经进入人体而人体却没有相应的抗体来预防,此时就需要借助异体产生的抗体帮忙了,此类预防针多是用马的血清制成,但是在注射抗体性预防针时需要同时注射相应的疫苗,原因是在抵抗毒素的同时还要使机体能及时自己制造抗体来抵御入侵的细菌和病毒。
针灸能治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它的作用是什么?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针灸有哪些治疗作用呢?中医认为,针灸最主要的治疗作用是“调和气血”。气在中医学中,除了代表呼吸的空气以外,更主要的是代表人体内的各种物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比如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叫“正气”,把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不足叫“气虚”。又如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叫“胃气”,把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足叫“胃气虚”。中医认为气与血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具体的说法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意思是说,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需要血液供给营养,才能产生各种功能,所以说“血为气之母”。但是,血液运输到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又需要心血管的动力,所以说“气为血之帅”。因此,一个人如果气血功能调和,他的身体就健康;如果气血功能失调,就要发生疾病。
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称为“调整作用”。所谓调整作用,就是指矫正机体功能偏盛或偏衰,使之保持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跟一般的药物治疗作用不同。比如人中穴,当大脑机能处于高度抑制——昏迷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兴奋作用,叫做“醒神开窍”。当大脑功能处于兴奋——病人狂躁或严重失眠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抑制作用,叫做“安神”。同是一个穴位,在两种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两种相反的作用。又比如胃痉挛的时候,胃的紧张度增高,针刺足三里能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相反,当胃的紧张度降低的时候,比如胃下垂,针灸足三里,又能使胃的紧张度增加。针灸的这种例子,真是多不胜举。所以人们认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双向调整”。
针灸的这种“双向调整作用”有没有副作用呢?没有的。因为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以后所造成的机体功能的变化,都在生理范围以内,比如在高血压情况下,针灸可以使血压降低,但是降到一定水平就不再降了;低血压的时候,针灸以后血压可以升高,但是升到一定水平就不升了。因此,人们认为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
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是不是只能用来治疗功能性的疾病呢?实际上,大量临床实验证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的疾病,而且对组织器官的代谢过程和某些器质性的改变,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比如针灸能治溃疡病、慢性胃炎、子宫下垂等等。针灸的调整作用既可以表现在局部,也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生理功能系统。如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排尿、内分泌、神经系统等,都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比如针灸对消化功能的调整,它不仅对胃、小肠、胆囊、胆道、大肠的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而且对胃液的分泌、小肠的消化、吸收,胆汁、胰液的分泌以及对粪便成分和肠道菌群也有影响。因此,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针灸什么病都能治,比如针刺可以排除胆道结石;但是对较大的结石,针刺排石就困难了。
针灸时第二个作用是镇痛。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因此,目前人们对痛觉生理以及镇痛作用原理的研究,都应当看作是初步的探讨。
那么针灸为什么能止痛呢?中国古典医学认为,针灸所以能止痛,是因为针灸具有“通经脉”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气血在经脉里运行畅通无阻,没有疼痛的感觉。如果有什么原因造成经脉里的气血运行不够通畅,就会产生疼痛,叫做“不通则痛”。针灸能够止痛,是因为针灸能使经脉里的气血运行通畅,这叫做“通则不痛”。但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很多,所以针灸在临床上治疗疼痛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风湿性疾病,这种病是由于风、寒、湿这些外邪侵犯人体,造成气血运行不通畅,因此治疗的时候,就应该使用散风、祛寒、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又比如炎症性疼痛,这是由于体内蕴热、感受时邪,也就是某种细菌感染,造成气血壅滞,治疗这种疼痛,就应该采用清热消肿的方法。所以说,针灸镇痛,不是单纯的止痛,而是消除致病原因的结果。
针灸的这种“通经脉”的作用,在临床上不仅用于镇痛,还可用于治疗闭经、产后奶水不足、半身不遂、局部冻伤等病。
针灸的第三种作用是增强机体防卫免疫功能,这种功能中医叫做“扶正祛邪”。扶正,是扶助正气的意思,也就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邪,是驱除致病因素,也就是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意思等。扶正和祛邪,是医生治疗疾病的两个途径。也就是说,医生治疗疾病可以从“扶助正气”方面入手,也可以从“驱除病邪”方面入手。或者扶正和祛邪两种方法同时并用。比如,人们得了传染病或者炎症性疾病,医生给一些抗生素,这是从“祛邪”方面进行治疗。消灭了致病的细菌,就等于扶助了人体的正气,所以叫做“祛邪扶正”。相反地,医生不给抗生素,而进行针灸,这是从扶正方面进行治疗。通过针灸来增强机体抵抗力,消灭致病的细菌,因此把这种作用叫做“扶正祛邪”。针灸的这种“扶正祛邪”作用,已被大量实验研究所证实。
实验证明,针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性渗出物,使血管通透性降低。还证明针刺不仅可以控制、缩小炎性坏死病灶,而且可延缓或防止坏死的发生,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增强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过程。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都证明,针刺具有退热作用。在针刺治疗某些传染病或炎症性疾病的时候,由于针刺以后症状的改善,体温也可以同时恢复正常。
实验还证明,针刺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比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后,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指数上升l~2倍,吞噬能力也相应提高。针刺后24小时达最高峰,72小时恢复正常。
针刺对抗体形成也有影响。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观察针刺前后的补体效价,结果发现它的平均值针刺以后比针刺以前普遍提高。
总之,针灸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针灸的主要作用就是“良性双向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和“增强机体抵抗力”三种。这就是针灸所以能够治病的原因。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