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起泡有点痛是怎么回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8 17:16:22
>>>>>>>>提问休 闲 居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口疮每次出现时多半先是在口腔里出现有疼痛感的小红点,然后变成乳头状的组织,形成黄豆粒大小的溃疡,同时在表面有黄白分泌物。需要一个星期到10天的恢复期。严重的会影响人们正常的饮食或发声,除了唇内黏膜之外,在舌头和会厌黏膜上也可能发生。它一般是在易上火的季节,以及焦虑、紧张和压力过大时多发。另外,长期的睡眠不足,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的人要特别注意,熬夜等行为都会让口疮出现。有的女性每个月固定发生,这通常与生理周期有关。口疮还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常有口疮,其子女中有一半以上易患此病。此外,也常常发现它与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有关。
口疮的发病年龄多在10至30岁之间。大多数人有复发的可能,像两三个月发作一次。从中医角度讲,口疮的成因多半是由于心脾经有热,胃部上火或是由感冒引起的外感邪毒。现在进入春季,人体内阳气上升,冬季和长时间蛰伏的火气和辛辣食物的刺激慢慢发散出来,就可能出现口疮。
用莲心泡茶有预防作用
口疮也可分为实虚两类。前者多与心火上升,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有关。后者则多因阴虚火旺,脾虚湿困,脾肾阳虚。通常年轻人或体质较强的人所患的口疮属于实,而年老的人或体质较弱的人则属于虚。
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少吃辛辣、油煎的食物,还有吃干果也很容易引起口疮。用莲心沏茶和喝苦丁茶都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对预防口疮效果不错。喝足够的水,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尤其是像西红柿这样富含维生素 C的,另外补充维生素 B族元素,可以促进黏膜再生。
医生推荐
把白糖涂在口疮表面
治口疮的药物不少,像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等常用的去火药物虽然可以清火,但是药性苦寒,不能长时间服用。阳虚、嗓子干的患者可以试着用一些知柏地黄丸,或用麦冬五味子合服来治疗。
刘大夫还开出两个“偏方”,第一剂是把白糖涂在口疮的表面,开始会很“杀”得慌,但有杀菌、促进肌肉愈合的作用。第二剂是把乌梅肉焙干,然后磨成细面,加上等份的冰片,用棉棍儿蘸着涂伤口。
另外,含服梅花点舌丹会比较麻,但是要忍着点,尽量保持较长的含服时间,才会有效果。六神丸也是同样的用法。有人爱用防口疮的外用贴膜,但是外用的膜状物基本都是水溶性的,需要多贴几次,延长在创面上的停留时间,不要很快咽下去,影响疗效。
发烧后最容易出现口疮,这时更要注意口腔卫生,除了不能偷懒,按时刷牙之外,更要多漱口,尤其是用茶水漱,可以去污杀菌。
复发性口疮又称阿弗它口腔炎,系口腔黏膜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具有复发性。本病多与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感染、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被屏蔽广告]
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倦所致。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溃疡多数是散在性分布在容易活动的黏膜区域,常常疼痛难忍令患者寝食难安。我们在临证中常辨证分为六型治疗。
外感时毒型口疮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积热型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肾阳虚型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虚弱型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方药:黄芪15~3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心肾阴虚型症见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生地30克,地骨皮15克,山药5克,泽泻10克,山茱萸10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升麻6克,砂仁3克,桑寄生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虚阴亏型症见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治宜养血益阴,潜降虚火。方药: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淡竹叶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山栀10克,柴胡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玄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另外,复发性口疮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少食生冷、辛辣、醇酒厚味之品;还可配合锡类散或珠黄散、养阴生肌散外吹患处,既可减轻疼痛,缓解症状,又可促使口腔溃疡早日康复。
口疮是指口腔内粘腊发生黄白色如豆样大的溃烂点。 临床上可分实症和虚症二类。 实症多因口腔内有损伤,复感染邪毒,或脾胃积热而发;虚症多因虚火上炎所致。 实症发病速而易愈;虚症发病缓而难愈,往往反复发作。口疮生于唇、舌或颊内等处,生黄白色溃烂斑点,呈贺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微突起的鲜红色边缘,有疼痛感,尤以饮食时为甚。实症斑点较多,一般为七八个, 可兼见发热、口渴、溲赤。虚症斑点1~3个不定,表面黄白色,周围颜色淡红,甚则舌尖陷露龟纹,口不渴。
口疮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炒米
或称爆米花。口疮之人忌食之。《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口疮或是胃火内盛,或为心火独炽,多食炒米,助火伤阴,增加病情。
狗肉
性温,味甘,是为温补食品,多食则易“发热动火”。平日气壮多火之人,切勿多食。口疮患者,切忌食之,否则助长内火,口疮益甚。
羊肉
为温热性补益食物,易助热上火。《金匮要略》中说:“有宿热者不可食之。”《医学入门》还说:“素有痰火者,食之骨蒸。”口疮反复发作之人,多为脾胃伏火,宿热内炽,故当忌食羊肉。
鸡肉
性温,味甘,肥腻壅滞。《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多食生热动风”。口疮之人多属心胃有火,饮食宜清淡忌温补,故不宜吃温补性鸡肉类食物。
橘子
虽说橘子性凉,但它同时又是高热量水果。民间也多有这种经验,即一次服食过多的橘子,会引起“上火”表现,会出现口角生疮,或口腔黏膜溃烂,或舌尖起泡,咽干喉痛等。因此,有口疮患者,暂不宜食。
荔枝
性质温热,多吃极易助热上火。如清·王孟英指出:“多食助热,动血,凡上焦有火者忌之。”《本草纲目》亦载:“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因此,有口疮之人,包括口舌溃疡、口糜、齿龈肿痛等,切忌多食。
龙眼肉
俗称桂圆肉。性质温热,甘甜滋腻,最易助痰助热。如《药品化义》中说:龙眼肉“甘甜助火,若心肺火盛,皆宜忌用”。《本草汇言》也指出:“如胃热有痰有火者,又非所宜。”口疮乃心胃火炽所致,所以应当忌食为妥。
胡椒
性大热,味大辛,性味俱烈,为纯阳之物,极易助热上火。清·王孟英认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所以,他主张凡咽喉口齿疾病皆当忌食。口疮乃内热炽盛,心胃有火,法宜清凉之物,胡椒味大辛,气大温,切勿食之。误食之,必将加重病情,慎之慎之。
花椒
为常用的芳香调味品。性温热,味辛辣,有小毒,易燥热上火。凡火热之证或阴虚火旺之病,皆不宜食。正如《本草经疏》中所告诫:“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口疮等证,法所咸忌。”
桂皮
又称肉桂,为常用的芳香调料。性大热,味辛甘,多食久食有助热上火之弊。因此,患有口疮之人,切勿服食。
此外,口疮患者还应当忌吃辣椒、生姜、砂仁、茴香、丁香、大蒜、韭菜、金橘、桃子、炒花生米、樱桃、洋葱、芥菜、香椿头、胡荽、鹅肉、鹿肉、雀肉、虾子、人参、胎盘、白酒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