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症是什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9 18:37:47
>>>>>>>>提问
最有效果的治疗方法是催眠吗?如果催眠回不会留下后遗症?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日前引起全國關切與恐慌的花蓮吳氏夫婦離奇死亡事件,歷經一連串的追蹤與查證,終於真相大白,其致死之主因為漢他病毒引發之肺症候群及全身多處器官之「嗜血現象」,不過多數民眾對「嗜血症候群」一詞仍感到霧煞煞,到底什麼是「嗜血症候群」呢?其實依照原文Hemophagocytic Syndrome正確的中譯應為「噬血症候群」是吞噬的噬,而非嗜好的嗜,可能國內媒體覺得嗜血較有賣點;因而就沿用下去了。
「噬血症候群」主要因病理的現象而得名﹐顧名思義,體內的血球;不只紅血球,就連白血球、血小板、血球前身,甚至血球之碎片大量被活化的巨噬球吞噬而致,因而臨床上會出現所有血球均減少之現象,另外發燒,肝脾腫大、黃疸及高血脂症是常見的症狀,所以出期常被誤認是感冒、急性肝炎等病。
「噬血症候群」並不是新鮮玩意,早在1939即曾被報告過,不過早年因了解不夠,多被誤以為是惡性組織球增生,現被認為多和感染因素有關,特別是病毒感染,尤以EB病毒最顯著,其次是惡性腫瘤〈T細胞淋巴瘤常見〉及少數自體免疫病、遺傳性等。所以「噬血症候群」嚴格說來,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病名,而是一種症狀現象,其背後引發病因才是原凶,就像花蓮的病例,其原因為漢他病毒,所以欲治療「噬血症候群」,最好儘可能找出背後的原凶才能得到徹底的根治。
此症的病程相當凶猛,往往診斷後沒多久病患就死亡了,所以更增加了治療的困難度,還好它的發生率相當的低,若不是此次花蓮吳氏事件引起廣泛注意,我想多數民眾甚至一般醫師仍不知此症的原委。目前治療方針主要還是以化療(特別是Etoposide)及類固醇為主,其著眼點在於抑制致命之細胞激素〈Cytokines〉風暴。我們現在略知其致病機轉,不管是那種病原引發之「噬血症候群」﹐其所表現出之症狀如發燒﹐肝脾腫大﹐血球減少等,主要乃由體內大量細胞激素之作用所致﹐但為何及如何引發如此劇烈的反應﹐真正的原因仍不是很清楚。和一般疾病診治道理一樣﹐越早診斷﹐越早治療﹐治癒的機會仍是相當大的。
花蓮吳氏案例經一番波折後﹐在病理解剖後得知為「噬血症候群」﹐再朝病毒感染方面著手﹐鍥而不捨﹐最後答案始揭曉﹐雖有事後諸葛之憾﹐但亡羊補牢﹐猶時未晚。醫學是嚴謹的科學﹐科學應講求證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在疾病的診斷時亦應奉為圭臬﹐此外更該加上對生命的尊重與人文的關懷﹐"沒有診斷不出的病﹐只有不夠細心與用心的醫生"﹐應是吾儕從此事應學習到之態度。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