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9 19:15:31
>>>>>>>>提问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面对压力和竞争,办公室的白领人群得心身疾病的几率要大的多
比如说白领或者金领人群里到底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有多少,但是简单地从我们的门诊来看,有很多老总甚至是CEO到我们门诊来检查,很经常的一个诉求就是“我主要是累”,“我累心也累身”,出现了很多的症状。 再问他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自己分析分析有什么原因?他们往往就会这么讲,我现在就是因为压力太大,我下面管着一大堆员工,我完成的任务,每个月要销售出去多少钱,要完成多少的销售量等等,我还要接受上级的考核或者董事会的检查、评估,还有家庭、孩子。这类人大部分是40岁左右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时间管孩子,就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给孩子买了所有名牌的东西,可是这个孩子学习还是有问题,或者是厌学了,或者是上网成瘾;因为工作忙不能总陪家里的太太,太太也有意见。方方面面的压力造成了自己无法承受,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上楼的回答明显的有一些简单而绝对了.我在我的博克里提到过性格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及心理问题与性格的关联. 我们虽然不能绝对地说一个拥有这样性格的人就会拥有那样的心理疾病.但是,至少,心理疾病在不少情况下与个人性格是有着关联的.而且,并不是不明显,相反,很明显.那么,让我们理清一下这三者的关系:环境,性格,心理.
人,并不是单一存在.出生以后,人就注定着是与环境互相影响的.我曾在另一个提问里分析过一个个生性内向的人发展成为一个抑郁者的可能性.这与家庭,社会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一个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的人,或者这样的支持系统并不强,那么, 人们的性格往往会显得内向或者是极端——暴力.一般来说,除非因为在怀孕过程中,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外界原因或者是遗传原因所导致的性格特殊性异以外,很多人的性格生来都是开朗的,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是,为什么人们在一岁之后(有自我意识之后)性格就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人们通常发现有的孩子是自私的,有的孩子是乖顺的,有的时候是活泼的,有的却是一动不喜欢动的。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不喜欢这个小孩子(重男轻女,或者其他原因)那么,这样的小孩子生存着,并不能感受到关注与爱。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认为自己纯粹就是一个多余的人。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相互对比的倾向。而他就会想: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对他们那么好,而我不能得到这些呢?你们,不觉得这样的环境里,不会出现一个乐观的人么?这只是举了一个小例子来说明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当然,因为其间的理论非常多,我也只能举一个通俗一些的。
更何况,一些原本开朗的人,或者说是乐观的人,在人生路上,并不会注定他们永远就是这样的人。有些人的承受能力相应更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容易注重一件事情当中好的成分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而一些人更注重一件事情当中坏的成分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我们 时常看到一些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思维非常地极端(特别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以至于你根本不可能通过所谓的开导来让他们摆脱这样的心境。心理咨询,也并不是如上所说的:找个人帮你找开这个结,这么简单。而这些原本开朗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消极者。这在于成长的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风平浪静,也不可能如心所愿。相反的,它充满了挑战和困难。而在面对一些事件的影响下,人们的心态也往往容易变得消沉。在很多开朗的人,面对战争,灾难,亲人离去等情况下,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最明显不过的就是越战之后美国大兵的应激创伤,以至近几年发生的美国9—11事件。这就能明显地说明:环境对性格的影响是明显的。
我们最后来谈谈心理和心理问题。如何来界定心理呢?我不认为我有这样的能力来进行诠释。我个人认为: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面对社会生活,不会因为特异的心理状态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退化。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所谓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意味着个人的特异心理状态已经影响到了自我的社会生活。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一个女孩在哭。我们应该如何去想?当然,现在只是用文字来表明心理咨询的深入分析,而不是指的常规心理咨询。一个女孩在哭——几岁的女孩?哭得怎么样?能回应你的安慰么?为什么而哭?能够止住她的哭么?如果不能,这样的哭时常出现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出现的几率高么?她还能融入与另人的交流么?她能在不哭的时候清楚地表达么?等等。总而言之。心理治疗,并不如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易行。很多人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总想着:一次就治好。要知道,心理问题的源起,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果。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存在了不少年。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师或者是治疗师就是神仙一样的人,只要听到他们说一遍,就能马上为他们治疗并治疗好了。想一想:感冒了,吃药。一个是原因,一个是解决方法。但是,解决方法虽然可行,却不会立杆见影响。也有人希望着几次的心理治疗就能够让他们完全好了。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心理治疗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咨询师所能作的,是基于对你的全面了解之上所作的进一步的帮助与引导。
不过,在中国的心理治疗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治疗者更倾向于用药,而很多咨询师也倾向于开药。为什么?因为很多人觉得交流——这不算是一种治疗方式。而药,则可以让他们马上感受良好。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药物治疗。当然,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很多人不想承担咨询费用。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是正眼看待心理治疗,他们觉得这样的事情见不得人,也不能接受这样的费用,毕竟,生活水平并不高。而咨询师们也有相同的心思:既然你不想进一步治疗,那么,给你开药就行了。到精神病院的时候,大家就更明了地发现这一点了。有人甚至说:精神病院跟监狱差不多。我个人不发表过多的意见。
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心理疾病与个人性格的关系:有着联系,却不能一言以断。而这样的关联关系较为复杂,以至于一些专业书籍当中,都无法得出公认的结论。因此,那样的回答看起来会更合理一些。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