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监视“艾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1-13 08:11:57
卫生部最近一次的艾滋病疫情报告,告知公众两个数字:全国累计报告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专家估计的全国实际感染者,前者为20711人,后者为50万人以上。两个数字相距甚远,报告感染数字可见于31个省份及其各地区的详尽报告,数十万例的估算数字依据什么?
日前,记者从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锡文研究员处获悉,在我国各地有一双双监视艾滋病疫情的眼睛,这就是国家艾滋病监测系统。多年来,该系统一直紧紧注视着艾滋病疫情动向,随时分析疫情分布与走势,对艾滋病的蔓延状况作出前瞻性的预测。
据了解,我国的艾滋病监测始于1985年,次年在一些省市设立了艾滋病监测哨点,当时的监测对象还只是针对高危人群。1989年国家传染病防治法颁布,正式将艾滋病列入乙类报告传染病。除常规报告系统外,我国1995年正式建立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分别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更为主动的监测。至2000年,国家级监测哨点已达101个。
郑锡文教授介绍说,根据疫情报告及监测,专家们采用组分法和评估法对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际人数作出估算:1993年1万,1994年3万,1995年10万,此后每年估计上升10万,1999年估计为50万。据专家们分析,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上升程度为每年30%~40%,若以1999年50万为基线,按每年30%速度上升,2000年则为65万,2010年为896.1万。
有资料显示,泰国征兵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3%左右。以此作对比,郑教授指出,总的来看,我国目前仍处在艾滋病病毒低感染率水平时期,但存在从高危人群通过性传播途径向一般人群蔓延的高度危险。
与作战需要战前了解敌情一样,艾滋病控制也必须首先掌握疫情动向,而且,监测系统捕捉的情报越详尽越有利于控制的科学决策。近年,国际上针对艾滋病提出了“第二代监测”的概念,即倡导在艾滋病生物学(血清学)监测基础上,强调行为学监测,强调信息将共享。我国专家吸收国外先进思想,根据国情提出了艾滋病“综合监测”的思路。准备将疫情连年大幅度上升并与艾滋病关系密切的性病纳入艾滋病监测,同时将可引发性病艾滋病各种高危因素也一并监测。郑教授说,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领导下,该中心正组织专家制定今后全国的综合监测指南。
郑教授告诉记者,根据综合监测思路,今后我国各地艾滋病监测将依据当地疫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划分级别进行。现已对各地艾滋病流行状况划分为4期:流行前期,未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仅有散发流行;低流行期,高危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均低于5%;中流行期,高危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已超过5%,但全体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仍低于1%;高流行期,全体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超过1%。
据悉,处在流行前期与低流行期的地区,将纳入一级监测;处在中流行期地区,将纳入二级监测;进入高流行期地区,将纳入三级监测。一级监测地区的主要监测对象是高危人群,二级监测地区的监测对象将增加重点(脆弱)人群,三级监测地区监测对象还要增加一般人群。
郑锡文教授透露,跨入新世纪,我国的艾滋病监测系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综合监测能力将大为增强。根据国务院艾滋病性病防治协调委员会近期制订的5年行动方案,未来5年全国监测哨点将增加至300个。
可以确信,全国各地一双双监视“艾滋”疫情动向的眼睛将擦得更亮。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