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病程有多长?应用苯巴比妥需要多长时间?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1-20 08:13:13
>>>>>>>>提问有一患儿在家自行接生,6天发病,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诊断新生儿破伤风,目前已经过了4周,病情已明显好转,能进食,但哭时仍有四肢变硬,但能作小动作,现在仍在用苯巴比妥。新生儿破伤风病程有多长?应用苯巴比妥需要多长时间?如何停药?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新生儿破伤风在城市已经绝迹,在农村中仍有发病。造成破伤风的唯一原因,是接生断脐用的剪刀或其他切割用具没有彻底消毒。多数在生后七天发病,故又称“七日风”,发病越早则病情越重。
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原菌是类似鼓槌棒形状的细菌,称破伤风杆菌,存在于人和家畜的肠道或泥土中,生命力很强。在泥土中破伤风杆菌不死,如煮沸消毒则需沸腾1~2小时才被杀死。如果用刀片或剪刀切割脐带,在临时使用前用酒精擦拭或火上烘烤或水中煮沸后立即取出应用,此时细菌并没有被消灭,就有可能被带到脐带部位。脐带的组织非常适合破伤风杆菌的繁殖,结果所产生的毒素被吸入到血液后就引起种种症状。
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中,有一种对神经有特别亲和力的痉挛毒素,毒性很强。最早是使咀嚼食物的肌肉发生痉挛,家长在喂奶时发现新生儿的口张不开,奶头塞不进口。当蔓延到面部肌肉发生僵硬时,出现苦笑面容。再严重时头和两下肢向后弯成弓状,医学上称角弓反张。毒素还可使运动神经细胞高度兴奋,所以微小的声音、光线、吹风等都可使病儿全身痉挛不止。治疗一定要争取早期,因为药物对已与神经结合的毒素失去作用,只能中和血液中未结合的毒素。有的病儿在治疗后会留有后遗症。
新生儿破伤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解放后推行新法接生,使农村中破伤风的发病率大大下降。但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仍可发生,如在家中急产时,脐带未适当处理。此时,应该将婴儿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或卫生院重新处理。可用消毒过的剪刀剪去一段脐带的残端,重新结扎,脐部用消毒的纱布覆盖和包扎。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防止发生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效果,我院1994~1998年共收治35例新生儿破伤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东莨菪碱,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病程。现介绍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994~1998年收治的35例为治疗组,其中男20例,女15例,日龄4~10 d。使用不洁用具断脐致病,患病平均7.5 d入院。1990~1993年收治25例为对照组,性别、日龄、患病天数均与治疗组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使用止痉镇静剂、预防感染、脐部处理、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治疗组用与对照组相同的疗法,同时加用东莨菪碱0.03~0.05 mg/kg,2~4 h静注1次,病情好转后减量,直至停药。
结果
①治疗组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吸乳好)26例,死亡9例,治愈率74.28%;平均住院15 d。对照组治愈10例,死亡15例,治愈率40.00%;平均住院20 d。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χ2=7.14,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 护理
基础护理
患儿住单人房间,室内保持安静,各种治疗及护理均在应用镇静剂后集中进行。痉挛频繁发作时,为防止误吸暂时禁食,静脉输液以保证营养。痉挛减轻后可在使用镇静剂后给予鼻饲喂养。做好口腔、眼部、皮肤护理,预防红臀。脐部用3%双氧水清洗,涂2%碘酒及75%酒精消毒,每日1次。严密观察痉挛次数、持续时间、面色、呼吸、心率、呕吐、窒息等,必要时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
配合治疗
遵医嘱行破伤风抗毒素静滴,安定每次0.5~0.8 mg/kg,氯丙嗪加异丙嗪每次各0.5~1.0 mg/kg,两组药物每4~6 h交替使用,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东莨菪碱每次0.03~0.05 mg/kg,静脉滴注,1次/2~4 h;当痉挛控制后逐渐减少用药次数及药物剂量,直至最后停药。严格掌握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合理安排各种药物的用药时间。根据当天液体量计算输液速度,保证各种药物及液体按时输入。
3 讨论
新生儿破伤风常因呼吸衰竭、抽搐窒息、缺氧、脑水肿等引起死亡。采用安定、氯丙嗪、异丙嗪剂量偏大易引起低温、反应低下、气管分泌物增多,致中枢性呼吸抑制所引起的窒息,在治疗上比控制痉挛更加困难。东莨菪碱则兴奋呼吸中枢,抑制大脑皮层网状结构,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可解除平滑肌痉挛,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改善痰阻所致窒息。东莨菪碱能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脑缺氧,减少脑水肿发生,因而治疗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快,病程缩短,治愈率高。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