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8%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2-15 18:33:39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神经内科张振馨教授等在经过长期研究后,日前对我国老年痴呆的患病率、痴呆的两种亚型——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的分布比率作出修正:中国人老年痴呆的患病率、痴呆亚型的分布比率与国际上无差异;65岁以上人群每100人中有4.8人患阿尔茨海默病,是该人群血管性痴呆患病率的4.36倍。这一研究还证实,我国老年痴呆的亚型分布与欧美类似,仍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这项拥有世界最大样本量,国内第一个多中心、大样本且在同类研究中历时最长、方法最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得到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资助。
这项研究的立题背景源于东亚和西方国家在既往的报道中,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病率描述的不同:欧洲和北美等国家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占多数,而在日本和中国北方地区,血管性痴呆患者人数超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这就导致一些学者认为,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上,东西方国家之间有种族差异。
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特征,避免因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统计学方法的误差引起的相关数据差异,从1997年起,张振馨教授牵头进行了上述研究。其中,北京、西安、上海和成都4个地区的63位神经病学专家、精神科医生和医学院校学生历时6年开展的痴呆亚型患病率研究,对从这4个大城市抽样获取的34807名55岁以上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入户调查和定期随访,调查应答率高达94.5%。该研究使用了国际上最新的分层多级别整群抽样误差加权调整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抽样误差。
研究者设计了标准化、多阶段的诊断步骤,确保了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同时,这一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了包括痴呆筛查、临床诊断、随访和病例确认在内的三阶段评估诊断体系。在痴呆筛查阶段,研究者使用中国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C-MMSE),同时将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痴呆筛查分界值平均提高两分,以扩大筛查的范围,从而减少了假阴性率,大大减少了漏诊率,提高了C-MMSE的灵敏度。在临床诊断及评估的第二阶段,研究者对筛查出的3950例阳性者采用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制定的诊断标准来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对仍无法确诊者由神经病学专家追加专门检查以进一步确诊。研究者还在6个月后的第三阶段,对所有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对象,重复进行所有筛查试验和神经心理测试,并由每一个调查中心的临床医生进行最后确诊。
该研究表明,按照中国1999年人口年龄构成标化,55岁以上的中国人中有31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40万血管性痴呆患者,65岁以上中国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达4.8%(表现出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指数增长),而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与年龄趋势只有微弱相关性);在所有年龄组中,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均低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这进一步证实我国老年痴呆的亚型分布与欧美类似,仍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
该研究还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痴呆患者的照料者96%未经过正规培训;医生和群众对痴呆的知晓度都比较低,48.8%的被调查者认为痴呆是正常的衰老过程;低知晓度直接导致了痴呆患者的低就诊率(23.3%)和低治疗率(21.3%),而痴呆的诊断符合率仅为26.9%;只有4.6‰的痴呆患者接受了胆碱酯酶抑制剂(痴呆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指出,中国的这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其它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的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下一个10年,发展中国家痴呆疾患的社会负担将会持续增加,并将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