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中庸之道?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1-19 16:22:11
>>>>>>>>提问
休 闲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在,一般理论界都认为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其实,不少学者早已看到,在甲骨文、金文里,便有了“中”字,在《尚书》、《诗经》、《易经》中,便有了“中德”、“中行”等概念;同时,“庸”字在《尚书》等文献中也已经出现。可见,孔子也是继承和发展商周时期“尚中”的思想,将“中”和“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体系,并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哲学高度。而“中庸”一词在《论语》中也仅出现过一次,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是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使孔子的“中庸”思想得以弘扬。
对“中庸”的理解,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解释比较精辟,他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后有不少人进一步解释说:“中庸”之“中”有二义:一是“内”,即人之本性、情感藏于内心之中,尚未显露,无偏无倚;二是“正”,即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而“中庸”之“庸”也有二义:一是“用”;二是“常”。所谓“中庸”即是“用中”,即“用中”之常道。也就是说“中庸之道”体现了公允地坚守中正的原则,自觉地保持与中道的一致,站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适中立场,达到合乎其中的理想状态。
在儒家理想中,“中庸之道”还有不同的境界,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中”的目标,其次是通过学习提高修养,坚持、固守“中”的目标。《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郑玄注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疏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很高的理想境界,不光是空洞的说教,它有十分具体的内容,是用来指导工作和生活实践的,是重要的解决具体问题方法论。
首先,它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和谐相处。这就是“五达道”。《礼运》说:“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这是孔子弟子子游的弟子的一段记述,从而明确阐述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了“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的行为标准,达到各行其道,和谐统一的目的。
其次,它明确了调节这些人际关系的品行、智慧和道德准则。这就是“三达德”。《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这里把“知、仁、勇”三种道德标准作为维护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的纽带。而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再次,它确定了九个方面的行为规范。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个方面的行为修养,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这样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在孔子之前的《尚书.尧典》,就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这也正是孔子所要发扬光大的政治理想。而且,孔子还以“中庸”的理论进一步明确地阐述了这一理想,并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以,我们说早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便提出了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当然是古典的、朴素的和谐社会理想。
与此同时,在古希腊哲学范畴,毕达歌拉斯学派把现存事物看作是对方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均衡”,柏拉图把这种均衡概念移植到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则把中庸和节制相联系,并制定了系统的理论。认为万物皆有其中庸之道。这些观点在中西方,竟如此地不谋而合,说明了它充分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而努力。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