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会有后遣症吗,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2-09 00:06:54
>>>>>>>>提问我1岁时得过小儿麻痹症但好了,不过左腿比右腿要粗一点,但这几年自己的右腿一直都比较爱抽筋,而且不管夏天还是冬天,只要小腿肚子没有放在被子上,就会抽筋,最近右腿的脚底心的筋痛,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个影响?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1、什么是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上面已介绍过小儿麻痹症的概念,现在又提出了小儿麻痹后遗症(简称儿麻后遗症)名词,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小儿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侵害得了病,就叫小儿麻痹症,如果最后病治好了,患儿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就不能叫小儿麻痹后遗症;只有得病后患儿没有完全恢复,而留下了后遗症,才能叫小儿麻痹后遗症。比如小儿患病后肢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两下肢一长一短,行走困难等。一般来说在患儿发病两年以后,又有后遗症才能称为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2、怎样知道是否患有小儿麻痹症?
判断是否得了小儿麻痹后遗症可参考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患者周围人群中有小儿麻痹症患者。
(2)患者有上述小儿麻痹症的表现,如发烧、肢体疼痛、肢体瘫痪等。
(3)患者肢体瘫痪为软瘫(即四肢松弛、无力),肌肉萎缩,肢体变细。
(4)患儿智力正常,大小便功能正常。
(5)患儿出生后正常,成长到6个月以后因发烧而出现肢体瘫痪。
(6)肢体瘫痪畸形多种多样,在四肢的病变程度不对称;有病的肢体因血运不好而发凉,但感觉正常。
3、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残疾是怎么形成的?
小儿麻痹症患儿在病的早期,肌肉发生萎缩和肢体瘫痪,但瘫痪的肢体并无畸形,而是随着病程的延长,才慢慢出现各种畸形。主要的原因是:①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不同肌肉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两边的力量不平衡,内侧有力,外侧无力,就会发生足内翻。②患肢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挛缩,造成畸形。比如膝关节后面的软组织挛缩,就会造成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③不正常的行走等负重活动,加重畸形。比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软组织挛缩的畸形,早期是可以纠正的,但是患者不了解这一点,而是在不正常姿势下继续行走或做其它活动,就会使畸形加重;相反,如应用夹板把肢体固定在健康人的姿势,就可防止畸形的发生。④肢体的废用不活动是造成畸形的又一重要原因。发病后患儿肢体瘫痪,不活动,而肢体的生长发育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肢体瘫痪不活动的结果就造成了患肢的骨骼、肌肉及其它软组织的发育迟缓,甚至退化,而出现患肢短小、细瘦、关节松弛,甚至发生脱位。⑤长期不良姿势的维持是产生肢体畸形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患儿瘫痪后长期盘腿坐位,就会造成髋、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长期胸、腰挺不直的弯曲坐姿就会造成脊椎弯曲畸形等。
4、儿麻痹后遗症残疾主要有哪些表现?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主要表现为肌肉麻痹和肢体瘫痪。下肢瘫痪比上肢瘫痪多见,肌肉的麻痹和肢体的瘫痪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造成各种各样的肢体畸形残疾。这些残疾的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定、双侧肢体不等长等。例如以下肢来说。两侧肢体不一样长,患肢细小、走路瘸。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甚至形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小腿向内弯或者向外弯。脚也可以发生各种畸形,例如走路时脚跟不能落地或脚尖不落地,也可能是足内翻用脚背外侧走路等。另外,身体其他处也可发生畸形,如上肢的畸形、脊柱的弯曲畸形、骨盆的倾斜畸形等等。
5.小儿麻痹后遗症残疾能够预防吗?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其发生或者减轻其危害程度的。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在患病以后要及时找医生看病,不能拖延。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治疗和训练。比如按摩、针灸、肢体运动功能练习等。
(2)休息时保持肢体在良好的位置上,并且要经常变换肢体的姿势和位置,以避免形成不良的肢体畸形,比如患儿长期围坐在床上就容易造成脊柱弯曲、双下肢关节伸不直、腿弯曲、脚变形等残疾。为避免这些残疾就不应该让患儿长坐不动。
(3)经常活动患肢的关节。患儿的肢体长久不动会慢慢变细,严重时肢体还会弯曲变形。防止的办法是经常活动患肢。家人可以帮助患儿活动患肢关节,最好是把关节活动到最大程度,这样反复训练,可以防止患肢的关节变硬、变形。
(4)避免不良姿势的站立、行走。比如小腿弯曲、外翻变形,患儿在这种姿势下勉强站立和行走,可加重下肢的畸形,所以应该防止这样不良的活动。正确的方法是用夹板把小腿摆直固定好再练习站立和行走,这样就可以防止畸形的发生。
(5)合理的使用夹板、支具和石膏等物品,保持患肢在正常位置,纠正和防止畸形。
(6)及时找医生诊治,必要时可以对患肢施行手术,矫正已发生的畸形,并防止畸形发展或加重。
6、什么是患者肢体的良好位置?
已如上述,患肢的良好位置可以防止肢体畸形的发生。一般来说患肢良好位置是指患肢最适合日常生活活动的肢体位置,以患者卧位为例,摆放的位置应该是:两腿伸直,双脚放平,脚不要向内或向外翻。上肢的位置是:肩稍前屈、外展,肘关节屈曲,腕关节稍向背侧伸,手的2~5指半握拳状,大拇指与4个手指相对(图1)。家人可以用枕头、沙袋、夹板等各种物品来固定肢体的良好位置。
7.什么是夹板和支具?
夹板就是用来固定瘫痪肢体的木板条,一般用两条以上把肢体夹起来固定在一个良好的位置上,所以常称夹板。夹板也可以用竹板、树枝、铁丝编网等代用。支具是由专门技师根据瘫痪肢体的治疗需要而制作的架子,用来固定患肢于良好位置,又叫矫形器、支架等。支具一般是用轻质铝合金、皮革、塑料等制成(图2)。夹板和支具都是在预防和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肢体畸形中常用的工具。
8、夹板和支具有什么用途?
夹板和支具尤其是支具可用于预防肢体畸形,同时也可用于矫正畸形、稳定不良关节、补充短缩的肢体长度,从而达到改善患肢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能力的目的。比如,用木板固定足于放平的位置,可以防止足下垂畸形。用木夹板或支具把膝关节摆直固定,可防止膝屈曲畸形,并且也能达到矫正畸形的治疗目的。对于肌肉瘫痪严重,关节不稳而且不能站立的患者,可用支具把疲软的下肢支起来,再通过两手使拐,患者就能完成站立和行走动作。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