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颈椎关节失稳症?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4-26 10:55:42
>>>>>>>>提问
休 闲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颈椎失稳症又称颈椎不稳症,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其解剖位置超出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围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综合征。影响颈椎稳定性的病因较多,如先天畸形、创伤、退变、炎症、肿瘤及手术等,其中,由于退变所致的下颈椎失稳在临床中最为多见。颈椎椎节的失稳,既是颈椎病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现象,又是造成颈椎病临床症状的诸多病理因素之一。推拿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其独到的疗效,本文以推拿为手段,观察推拿前后颈椎病患者颈椎失稳改善的情况并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机制,以探讨其对颈椎病患者椎体失稳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1],收集2005年9月~2006年3月初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颈椎病门诊患者31例,因患者不愿意参加本试验而脱落1例。30名患者中男8名,女22名,年龄最小24岁,最大64岁。
1.2 治疗方法 于患者颈椎两侧施以按揉法,持续5 min,手法从上至下,由轻及重,反复3次;继而于颈肩部斜方肌处施以滚法;再用按揉法和一指禅等,重点按揉风池、大椎、风府和阿是穴(颈后大小直肌的体表投射部位)等,持续10 min,直至感觉患者颈肩部已充分放松。在手法刺激的同时,轻巧地小幅度旋转颈椎,调整颈椎微小错位以恢复失稳节段的椎体排列。根据X线照片显示的失稳节段,调整错位椎体。最后,用拿法拿捏双侧风池穴、颈椎诸夹脊穴及肩井穴,顺势用指、掌自肩井从两侧分推,总治疗时间25 min[2]。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患者于治疗前后拍摄颈椎过伸位与过屈位X线片。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为患者全力前屈颈部和后伸颈部的侧位片。采用误差为0.02 mm的游标卡尺、误差为1度的量角器及直尺测量。成角屈曲位片向前滑移和向后成角为正数;过伸位片向后滑移和向前成角为正数,反之为负数。椎体后缘连线的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连线的交点至滑移椎体后缘的距离≥2 mm或椎体间成角>11度为不稳定[1]。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数值变量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 果
治疗前过伸位时,30名患者中22个椎体出现角度位移失稳,18个节段出现水平位移失稳;后伸位状态下,30名患者中水平位移失稳节段数21个,角度位移失稳节段数18个。
推拿前,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后伸位水平位移分别为(3.44±1.00)mm、(3.81±0.45)mm;前屈位角度位移和后伸位角度位移分别为(13.73±4.52)度、(13.58±4.69)度。推拿后,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后伸位水平位移分别为(1.92±1.38)mm、(2.29±1.48)mm;前屈位角度位移和后伸位角度位移分别为(7.73±6.04)度、(8.94±5.77)度。结果表明推拿后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前屈位角度位移与推拿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后患者的后伸位水平位移与推拿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伸位角度位移推拿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推拿手法能改善颈椎退变所致的颈椎失稳。
3 讨 论
3.1 颈椎力学稳定的影响因素 正常脊柱的平衡由两方面来维护。一是以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主的稳定结构,称内源性稳定,为静力平衡。在内源性稳定结构中,韧带、后关节和椎间盘髓核是维持颈椎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3]。二为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脊柱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平衡。内源性稳定是脊柱稳定的基础,外源性稳定是脊柱稳定的前提。颈椎的稳定与力学平衡由其前部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周围肌群的正常肌力维持[4]。
3.2 颈椎失稳的原因 椎体退行性改变最早始于椎间盘,由于髓核脱水、体积变小及弹性降低,出现椎节松动。随着退行性变的进一步加剧,髓核明显脱水、破裂、移位以及韧带骨膜下间隙形成,又会引起椎节的明显松动、变位[5]。然而,椎间盘的退变在颈椎的退变以及椎体失稳过程中只是病理改变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阶段。现在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组织与正常人颈部肌肉组织存在明显差异,颈部肌纤维病理学改变是退行性颈椎失稳发病的最初原因[6]。生物力学试验同样证实颈肌退变和肌力失衡与颈椎后柱失稳均可以加速椎间盘退变,形成局部炎症,产生临床症状,并加重颈椎失稳[7~9]。
有学者认为,由退变引起的椎体失稳可引起椎周间隙韧带骨膜下出血、机化、钙盐沉积及骨化,从而使失稳的椎节逐渐恢复原有的稳定[5]。但是,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颈椎失稳的颈椎病患者常伴颈椎椎骨的骨质增生。也就是说,颈椎椎骨的骨化并不能够完全使失稳的椎体节段重新稳定,反而会因增生的骨质结构的刺激加重临床症状。
3.3 手法作用的途径 放松类手法可以解除肌肉痉挛,恢复对称的肌力平衡,改善血供,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恢复韧带形态结构及固有调节功能,使颈椎稳定得以维护[10]。调整手法可以调整失稳的脊柱节段,减轻椎体异常应力,使椎体恢复其正常解剖位置,从而有效地减轻颈椎肌肉的异常应力,促进颈椎内源性稳定的重新建立和外源性稳定结构的功能恢复。显然,颈椎间盘和椎体骨质的退行性变是不可逆的过程,唯有颈肌可以通过手法和锻炼的方式[11],改善其血供,促进炎症吸收,从而在外源性稳定方面给予颈椎强有力的支撑,保持其稳定性。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