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表皮发脓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5-03 15:36:54
>>>>>>>>提问这两天身上的粉瘤变得红肿发大了,今天又注意到表皮层出现白脓了,但还没有破。炎证还没有消,又不能动手术,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帮忙。悬赏100分,要具体的方法,不要说赶快去医院,谢谢。若回答的好我再追加50分。要快哦
休闲居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http://www.uho.com.tw/beauty.asp?aid=2515
什麼是表皮囊肿〔粉瘤〕?
表皮囊肿指的是一种皮肤深部囊状的良性肿瘤。
因为肿瘤的囊中通常是包裹著许多乳白颜色的粉状物质,故又以粉瘤称之。
表皮囊肿〔粉瘤〕通常长什麼样子?
表皮囊肿通常是以一个半球状的皮肤颜色突起来表现。患者通常是无意中摸到该处有一个稍具弹性的小肿瘤。仔细看该处的颜色会稍稍带一点灰黄的颜色,中心点常常可以发现有一个小孔。有时候稍稍挤压甚至可以从该小孔挤出上面提到的乳白颜色的粉状物质。
为什麼会得到表皮囊肿〔粉瘤〕?
目前对粉瘤的成因并没有定论。也没有人知道为什麼有的人会长一堆粉瘤。
得到表皮囊肿〔粉瘤〕应该怎麼办?
因为粉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所以一般小於5mm的粉瘤并不建议做任何的处置。
但是对於大於5mm的粉瘤,因为一方面影响外观,一方面又常常有反覆感染发炎的机会
通常医师会建议病人手术切除。
假如是长在脸部周围我建议你去看整形外科,因为万一需要割除整形外科的医生刀工比较细。
粉瘤的去除问题,开刀好吗?
粉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皮囊皮脂的部分阻塞,由毛囊上皮形成,二是穿刺伤,使表皮的细胞掉入真皮层而形成。在发生率上是成人较多,而罕见於孩童。在治疗上,手术切除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发炎的厉害的话会局部注射类固醇,若合并细菌感染则需抗生素治疗。粉瘤若破掉引发发炎反应,白血球与吞噬细胞聚集过来,是有机会把粉瘤慢慢给”吞掉〃但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发炎的太厉害,造成附近组织伤害太大而留下疤痕、色素沈淀等,所以有粉瘤时,切忌自行挤压,由皮肤科医师来替您处理较佳。
粉瘤不开刀也没有关系的,控制好并观察其有没有变化就可以了,一般多是良性的。即使开刀取出也有再长出的可能。开刀取出粉瘤必须要在粉瘤稳定、不发炎的状况下进行。治疗后的反应与疑问可以谘询主治医师没有关系,至於粉瘤不管成熟与否都不建议将其挤出喔,否则不小心容易发炎喔粉瘤,如果是表皮肿瘤、粉瘤,打针会消肿,但是不会消失,且有可能会复发。
粉瘤通常也不会有症状,但较常会发炎肿痛,好发於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前胸,后背,颈部。不过皮肤病的诊断以眼见为凭,建议找皮肤科医师作一下鉴别诊断。
古称「粉瘤」,这是皮肤科二种最常见的皮下肿块之一,另一种是脂肪瘤。一般约一至二公分大小,除非发炎,否则皮肤并无发红等异状。好发在年轻人的头皮、颈部、胸部及背部,但除了手掌、脚掌等无毛处以外,其余均可能出现 。多数单独存在,但在阴囊处,常呈多发症灶。
囊肿的内容物是堆积的皮垢,也就是原本应脱落的角质层。有些表皮囊肿呈半球状明显凸出皮肤表面,有些则深埋皮内,必须用触摸的才感觉到囊肿的存在。不过如果仔细看,多数囊肿表面是与毛囊相通的,只是有些开口较明显,好像是一个黑头粉刺,有些则在挤压时,毛孔才较为明显;开口较明显时,用力挤压,有时可将白色膏状内容物由毛孔处挤出,有乳酪样酸败的异味,有时内容物还会钙化。
目前的看法认为表皮囊肿应视为毛囊囊肿,而非表皮陷入所形成,换言之,其实表皮囊肿是一种大型的粉刺,形成的原因并不清楚,但在特殊部位,如女性鼠蹊部、男性内裤边缘、膝盖或手肘处的摩擦,被认为是成因之一, 而脸上的病灶则有研究认为抽烟可能与多发病灶有关。
表皮囊肿需不需要开刀拿掉,或是只作清疮及观察,应视情形而定。美观、不舒服或是担心恶性、不确定诊断,都是开刀的原因。不少人其实与表皮囊肿相安无事,但也有不少人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肿痛,甚至引发周围蜂窝组织炎,彷佛是一颗不定时炸弹,但真正变成恶性化的情形则是微乎其微。至於为何会发炎肿痛,细菌感染似乎一般并非重要因素,外在压迫或内在压力导致囊肿壁部分破裂可能是主要因素,当囊肿的内容物接触到外面的皮肤,引起了异物型的发炎反应。但除了避免挤压外,目前并无任何预防表皮囊肿发炎方式。
除了开刀外,在囊肿尚未破裂前,也可尝试囊肿外翻,像吹泡泡糖似的让囊肿壁反转挤出,但除挤出内容物外,也要将包覆囊肿的上皮薄膜翻出,才可能根除,此种治疗方式,在美观及安全性上是最佳的,但需要一些经验才能有完美的结果。至於已经发炎的囊肿,则建议先将囊肿切开,作清创排脓的处理,等到发炎消退,再择期割除。但因内容物已破出四散,有时不易完全切乾净。在临床上,常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发炎的表皮囊肿,虽然经由细菌比对,认为发炎不是由细菌引起,但抗生素本身除杀菌外,也有消炎的功能,因此或许多少仍有些帮助。
(摘自从生活中照顾皮肤 台视文化 蔡呈芳著)
(本文作者为台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蔡呈芳)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