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痛风介绍药物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6-12 13:15:42
>>>>>>>>提问请问痛风介绍药物洗。
>>>>>>>>休闲养生网回答:
合理使用抗痛风药,可以迅速终止痛风的急性发作,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预防和治疗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和肾实质引起的损害,以及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
常用的抗痛风药物
休 闲 居 编辑
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主要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秋水仙碱是从秋水仙的球茎和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它可以抑制尿酸盐结晶引起的白细胞增加,干扰白细胞的趋化性,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在急性痛风发作时初始量为1毫克,以后每2小时1毫克或每小时0?5毫克,直到疼痛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腹泻等副作用。24小时总量不超过6毫克。如有胃肠疾病亦可使用静脉给药,2毫克溶于20毫升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推注,24小时不超过4毫克。
服用秋水仙碱常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大剂量使用可引起骨髓抑制、肝细胞破坏及神经系统毒性。对于年老体弱、心血管及肠道疾患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应慎用。
非甾体抗炎药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的作用与秋水仙碱一样,但由于秋水仙碱的毒副作用,使很多患者更愿意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其主要抗炎作用表现为缓解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改善某些肌肉、骨骼、关节的功能,能有效防止水肿、细胞渗出、疼痛。
双氯芬酸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其特点是药效大、不良反应小、剂量低、个体差异小、口服吸收迅速。在急性发作时可肌注75毫克,约在2小时有效,4~6小时可重复一次。注射2~3天后,改为口服25~50毫克,每日2~3次,直至症状消失。对于肘、腕、膝、踝、趾等浅表性关节痛,尚可采用扶他林乳液涂抹痛处,每2小时一次,尤其对服用非甾体止痛药有胃肠反应者,尤为适宜,效果与口服药相同。
保泰松和吲哚美辛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严重,目前已较少使用,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仅在个别反复发作非常严重的、经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中使用。此类甾体类抗炎药物能抑制非感染性炎症,减轻充血水肿,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降低自身免疫水平。其常用剂量:ACTH第一天为50单位肌注或静脉注射,第二天起逐渐减量,共用3~4天。应注意减量,防止突然停药引起反跳。此类药物在使用时应非常慎重,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其共同机制为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降低血尿酸水平。另外,碱性药物通过提高尿液pH值,增加尿酸的溶解度,而促进尿酸的排出。主要用于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如水杨酸类药物、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龙、碱性药物等。
丙磺舒不但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还可使痛风结节缩水或消失。开始每次服用0?25克,每日2次;1周后增至每次0?5~1?0克,每日2次。
苯磺唑酮主要用于慢性痛风,每日4次,每次0?1克。
常用的碱性药物有碱性合剂、碳酸氢钠、中草药等。
水杨酸类药物和苯溴马龙目前已较少使用。
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呤醇是一个强力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是至今惟一能有效减少尿酸生成、降低血及尿中尿酸的水平来治疗原发性痛风的药物。其作用特点如下:
1?别嘌呤醇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不在肾脏,故肾脏有损害的痛风患者仍可使用。
2?因其不增加尿酸的排泄,故对有痛风结石的患者作用更佳。
3?别嘌呤醇对继发性痛风患者有特效。
4?别嘌呤醇有促进丙磺舒对尿酸的排泄作用,二者合用对结节肿缩小或消失效果加快。
别嘌呤醇开始剂量为每次0?1克,1日2~3次;逐渐增加,2~3周后增至每天0?3~0?6克,分2~3次服用。儿童剂量每天每千克体重8毫克。
别嘌呤醇的不良反应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周,有发热、皮疹、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同时,该药还可抑制骨髓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研究还发现,别嘌呤醇可降低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的活性,减缓双香豆素的代谢。因此,同时服用时应注意监测凝血酶原。
四、其他药物还包括乙酰苯磺酰环己脲及降脂酰胺。
用药原则
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原则用药宜早,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不宜过早停药,防止复发。妥善处理诱发因素。有效配合休息、饮食、饮水、对症抗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二、痛风伴发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是促进尿酸排泄药物。使血尿酸维持于297或327微摩/升以下,预防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结石形成,保护肾功能。
三、痛风无症状期和慢性期的处理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达到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