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A供血障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6-02 13:00:11
>>>>>>>>提问去医院检查了下说是椎基底A供血障碍和大脑左中A脑血管痉挛,医生也没怎么具体说就配了点药。请问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怎么样引起,要注意点什么,最好具体点回答,51岁了,跟岁数有关系么?请问这个病算不算严重?医的好么?谢谢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你好:
椎基底A供血障碍中的“A”指的是动脉(artery)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在中医方面认为病因多端,以内虚为其发病基础。其病机多虚实夹杂,本虚标实,错综复杂。
中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内经》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有“上虚则眩”“上所不足”“髓海不足”均属因虚致眩。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发病原因之一。而张景岳《景岳全书・眩运》中有“眩一证虚者居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有一二耳”的记载。历来医家认为该病病因以虚为主,常夹风、火、痰、瘀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发展。中医对VBI性眩晕病因病机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气虚为本、血瘀为患,痰饮瘀血为患,阴虚阳亏、痰瘀为患,瘀阻脉络为患,脾肾不足、痰瘀阻络为患〔1〕。在具体的认识上,许多中医学者又有不同之处。董克礼等〔2〕认为有些学者根据本病的发病人群和临床表现认为其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脏,其性质为本虚标实,以气血肾精亏虚为本,瘀血阻脉络为标,其病理机制是人到中年气血不足,肾气不旺,不能很好地推动血液运行,日久致血滞脉中气血津不能不奉清空,髓海空虚,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病因多端且以内虚为其发病基础。病机多为虚实夹杂,错综复杂。中医各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曙病因病机也有不的认识如黄氏〔3〕认为VBI性眩晕主要是气虚血瘀引起,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虚致瘀,气血不足脉络不利,清窍失养而发病。王氏则〔4〕认为,该病多由痰混淆内蕴,瘀血阻络所致,因痰湿粘滞难去,阻碍气机,影响血液运行,血流缓慢瘀滞,痰瘀互结,阻于脑窍脑府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毛氏〔5〕,认为该病瘀阻脉络脑窍,致气血不畅,气虚是促成血瘀的条件,气虚血瘀是主要病机。刘氏〔6〕,认为该病之眩晕,主要为风痰瘀痹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而致病。崔氏〔7〕,认为该病之眩晕之成因与中老人脏腑功能减退多脏受损,阴阳并虚,多痰、多瘀、多风的病理变化有关,其中尤以脾肾虚衰为主,先天之肾渐衰,精血亏损,肝肾阴液不足,筋骨软弱,无以充髓海,后天之脾运不健,聚湿成痰,血运无力而瘀血内停,一旦遇外因诱发阴不致阳而虚阳浮越,化风夹痰上扰清窍,瘀阻脑络。此为该病发病之机要,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痰瘀阻络、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是病理特征。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
3.1 椎底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基础。椎基底功能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尤其是第一次短暂缺血发生半年内是发展为脑梗死的高危时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降低脑梗死,特别是小脑和脑干梗死的发生率有效措施。脑血流量由4根动脉即2根颈内动脉和2根椎动脉,颈内动脉(前循环)供应眼部和大脑前3/5部分(额叶,颞叶、顶叶的基底节)的血液,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供应大脑后中球,后2/5的部及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供〔10〕。
3.2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指椎动脉主干,基底动脉主干以及它们的分支,椎动脉分3段,即椎骨内段、环椎轴段、及颅内段。人脑重量为体重2%。它的血供约占心输出量20%,而脑干和小脑的重量为全脑1/7,它们的通过椎动脉接受的血供约占脑血流量1/8,85%~88%的脑血流量通过颈动脉系统至带上结构。
3.3 临床中我们常遇到相当多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都是处于脑血流低下或灌流不足的状态,他们常有主诉是眩晕、复视、言语含糊等,其中头颅CT和MRI检查很难发现脑形态学上变化,对这些人群应高度重视,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正确诊断和治疗可以延缓和防止脑卒中的发生。VBI分类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VB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VBCI)〔11〕。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理的研究〔12〕
4.1 血管因素推动脉优势型,体质调查资料已证实无论颅内外椎动脉均属偏左优势型,而颈椎横突孔内径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提示左侧椎动脉受压引起VBI的可能性大,因此左侧椎动脉的损害对脑血流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引起眩晕。
4.2 趋化因子方面的研究趋化因子是一组具有重要作用的多肽,它可直接或间接诱导另一些细胞的活动,如炎症细胞直接进入损伤组织提供化学梯度。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吸引剂(CINC),在体内的炎性组织中存在RC蛋白,CZNC/KC是一种化学趋化因子表达的细胞因子,缺血性刺激时可导致表达上调,近年来对另外一些炎性介质如PAF、ZL8,ZL10,环氧化酶2等,在缺血性损伤的研究中多大数学者认为炎性介质生物质等致炎抗炎相互作用,形成网络,共同介导了缺血后炎症反应引起脑损伤。
5 结论
综上所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疾病。中医对VBI性眩晕病因病机的研究主要是认为以虚为主,常夹风、火、痰、瘀。气虚血瘀,痰饮瘀血,阴虚阳亏、痰瘀,瘀阻脉络,脾肾不足、痰瘀阻络而发病。现代医学则从血管因素、椎动脉周围结构、头部旋转运动等解剖学方面,炎性反应与抗炎细胞治疗方面、基因表达、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及其产物的作用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阐述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和发病机理。对早期防治VBI性眩晕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确切的指导作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