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药五味中的性味合参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1-09 10:37:11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休 闲居 编 辑
中药的“性”即药物的偏性,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统称为药物的偏性。药性理论就是研究药物偏性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也就是中药的药理。
而“味”为“五味”,即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
107
,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五味上升为药性理论来认识,已远远超出了味觉的概念,而是与药物功效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本草书籍中记载的味,有时与实际口感味道并不相符。不同
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其作用如下: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常用治表证或气血阻滞证。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常用治虚证,并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解药食毒。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苦,有泄和燥作用。泄,包括通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清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有苦寒燥湿热、苦温燥寒湿之分。还有苦能坚阴之说。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药性和药味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