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有了冻疮怎么办?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1-20 15:57:56
>>>>>>>>提问
手上有了冻疮怎么办?
>>>>>>>>休闲养生网回答:休 闲 居 编 辑
冻疮重在预防:
在临床上发现,尽管许多人明知道自己容易发生冻疮,但还是不注意预防。每当寒冷季节到来
冻疮发作以后,才想起保暖防寒或上医院治疗,而那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属于抗寒能力较差或寒冷过敏型体质者,在气温骤降的情况下,血液要比一般人以更快的速度集中于内脏器官,以保证机体正常工作,但手、脚、耳等边缘部位的血液却因急剧减少,供血不足,致使手、脚、耳等部位的皮肤和表层肌肉温度下降,这样就极容易导致冻疮的发生。因此,有人提出预防冻疮的最佳时机是秋末冬初。
预防冻疮的具体方法是从秋末冬初开始就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冻疮的部位,如手和脚。开始每天浸泡半小时,以后浸泡一小时,其次是注意局部保暖,如天气寒冷时外出要早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围巾等。鞋子也应穿得暖暖的,但不宜过紧。另外,到了秋末冬初的季节,可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等温补食品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如果是中医诊断为阳虚内寒的人,可及早内服六味地黄丸之类的中成药物以做预防。
如果属于抗寒能力较差或寒冷过敏型体质者,在气温骤降的情况下,血液要比一般人以更快的速度集中于内脏器官,以保证机体正常工作,但手、脚、耳等边缘部位的血液却因急剧减少,供血不足,致使手、脚、耳等部位的皮肤和表层肌
温度下降,这样就极容易导致冻疮的发生。因此,有人提出预防冻疮的最佳时机是秋末冬初。
预防冻疮的具体方法是从秋末冬初开始就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冻疮的部位,如手和脚。开始每天浸泡半小时,以后浸泡一小时,其次是注意局部保暖,如天气寒冷时外出要早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围巾等。鞋子也应穿得暖暖的,但不宜过紧。另外,到了秋末冬初的季节,可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等温补食品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如果是中医诊断为阳虚内寒的人,可及早内服六味地黄丸之类的中成药物以做预防。
冻疮的治疗:
冻疮早期阶段,局部红肿发痒而没有水疱者,可在以下几个简便治疗方法中任选一种。
(1)取紫草30g,水煎温洗,每日2次。(2)取桑枝90g,甘草30g,水煎温洗或浸泡患处,每日2次。浸泡后保温。(3)取冬瓜皮、川椒、艾叶、桂枝各等量,水煎温洗或浸泡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4)用辣椒酒(辣椒浸泡在白酒里密封7天),或猪油蜂蜜软膏(30%猪油和70%蜂蜜混合),或10%樟脑酒精等涂擦患处,每日数次。
此外,可采用各种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的消炎止痛膏外贴患处,对冻疮未溃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对于初起者,一般仅贴
13a9
次即可获效;较重者,需贴3次。每1~3日换一次。贴膏的大小可根据冻疮范围来剪裁。以患处为中心,贴敷面积尽可能大些,这样效果会更好。
如冻疮已破溃,除防止感染外,可用10%硫磺鱼石脂软膏外涂,亦可用辣椒秆煎水熏浸,具体方法是:将刚煎好的辣椒秆水倒入容器中加盖毛巾,先将破溃的手脚伸入让蒸汽熏。待水变温后。再把破溃处浸泡其中15分钟左右,并用棉球将破溃处洗净。
如冻疮已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较剧,甚或化脓,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药店会有多种治疗冻疮的药膏,你可以挑一个适合的试用。
1.如果你的冻疮尚未溃烂,可以选用含辣椒素或莨菪碱的冻疮膏,如辣椒碱软膏;
2.如果冻疮已经溃烂,最好到医院处理溃烂面,以防止感染;也可以自己买支百多邦试用,但如果用药3天后溃烂面未见好转,一定要到医院处理。
以上仅供参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绍兴冬冬》答题专用 ,请误复制。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冻疮的预防和治疗
冻疮是冬季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主要发生在身体的外露部位和离心脏较远的肢体末端,如耳朵、鼻类、手、脚等。
①身体锻炼法:这是预防冻疮的最佳办法,通过身体锻炼而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②御寒准备法:冬季在户外工作时,一定要吃饱、穿暖,做好各种御寒准备。如戴手套、帽子、穿棉鞋。体内衣物要保持干燥。易受冻的耳、脸、手、脚等部位要经常擦些油脂保护皮肤。
③冷、温水法:为了预防冻疮,平时可用冷水摩擦易冻部位,擦到发红为止,每晚临睡前用温水洗易冻患处。均可增加这些部位的耐寒力。
④独头蒜法:对每年易发冻疮的部位,在冬季来临前可采用此法。取独头蒜一个,捣烂后放在太阳下面晒热,在易发冻疮部位反复轻轻磨擦至局部出现一个小泡,然后用消毒针把水泡挑破。此法可使局部气血畅通,以减少冻疮的发生。
⑤生萝卜法;取萝卜或青萝卜切成大块(片),放在火上烤热后轻擦易患冻疮部位,冷后再烤热再擦至萝卜水分完为止。此法可预防冻疮也可治疗冻疮。
⑥生姜(片)法:用生姜片轻擦冻疮处,待有发热时止,或用鲜生姜一块,在炉旁煨热后切成片,涂擦患处。或将生姜50克捣烂后,放入白酒一两浸泡,搅匀后外涂患处,一日三次。
⑦食醋疗法:取适量食醋在火上加热,然后取消毒纱布一块蘸醋外敷患处。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