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积水的CT和MRI基本表现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1-25 12:50:49
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大部分是由各个脑室、特别是侧脑室脉络丛所分泌,经脑室系统循环出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侧孔到小脑延髓池,而后返至基底池再上行至大脑半球的蛛网膜下腔,或由小脑延髓池下行至脊髓蛛网膜下腔,进而到达大脑半球的蛛网膜下腔。然后脑脊液由蛛网膜颗粒吸收,脊髓的蛛网膜绒毛也吸收一部分,估计前者为4/6,后者为l/5。
脑积水的发生机理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即脑脊液循环或吸收障碍和脑脊液分泌增加。后者非常少见,主要见于脑室内肿瘤,如脉络膜乳头状瘤。而由脑脊液循环或吸收障碍所引起的脑积水,其病变部位可发生在上述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通路中的任何部位,常见的部位有侧脑室与第三脑室交通的孟氏孔、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出口、基底池和蛛网膜颗粒。如果阻塞发生在第四脑室出口以前(包括第四脑室出口),则称为阻塞性脑积水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如果阻塞发生在第四脑室出口以后,则称为交通性脑积水。休 闲 居 编 辑
【脑积水的CT和MRI基本表现】
CT和MRI已公认为诊断脑积水的可靠手段,它们均为非创伤性,较传统的脑室造影更为直观,并且能较好地明确脑积水的病因、分类和区别其他原因的脑室扩大。就CT和MRI比较,则MRI更为优越,它可进行高分辨力的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尤其是对后颅凹,由于矢状面扫描可更好地显示中脑导水管,又无颅骨伪影之虑。
如前所述,无论是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均与脑脊液的循环、吸收受阻有关。因此,在CT和MRI上均表现为病变部位以前的脑室和脑池扩张,如中脑导水管阻塞则造成两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扩大;基底池的填塞则造成整个脑室系统的扩大。脑积水的脑室扩张以侧脑室的角部和第三脑室较为明显和典型,尤其是侧脑室的颞角和额角,在扩大的同时变钝、变圆,尤如一充气的气球,其扩张力由内向外,与脑萎缩所致脑室扩大不一样,后者为脑室周围组织萎缩,均为牵拉脑室壁而致扩张,故扩张之脑室基本维持原形状。第三脑室的扩大,首先殃及视隐窝和漏斗隐窝,矢状面MRI显示为上述隐窝的尖角变钝,然后呈球形扩大,最后为隐窝消失,整个第三脑室前下部变为圆钝,第三脑室的前后壁也分别向前后膨隆。侧脑室的枕角扩大出现较晚,但一旦出现对脑积水的诊断意义较大。
在大部分情况下,凭经验常可判断脑室是否扩大,但一些病例很不明确,需要用已建立的测量标准进行评估,在这方面有许多测量方法,但由于各种机器不同,方法各异,再加上不同年龄组的影响,其结果不尽一致,而且很不精确,到目前为止标准尚不统一。这里介绍一组横断面测量标准,正常人两侧侧脑室前角尖端之间的最大距离不得超过45mm,两侧尾状核内缘之间的距离为15mm,最大不超过25mm,第三脑室宽度为4mm,最大不超过6mm,第四脑室宽度为9mm。此外,还可以用两侧侧脑室前角间距与最大颅内横径之比来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正常人两者之比小于25%,脑萎缩者常达40%,但小于60%,阻塞性脑积水,此值常大于45%,可达55%以上。
在脑积水时,扩大的侧脑室旁脑白质内常可见到间质性水肿,在CT上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但由于CT分辨率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关系,此征象有时可不明显。在MRI上则较为明显,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呈低或等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以T2加权图像显示最清楚。这种征象的发生机理现已清楚,即在脑积水时,脑室内压力升高,室管膜受压力的作用其细胞间联接受损,出现小裂隙,水分子通过这一裂隙进入侧脑室周围脑组织。正常情况下,侧脑室前角处室管膜较疏松,可有少量脑脊液漏出,造成轻微的上述MRI的信号改变,但多不明显。当脑积水时,这种信号改变非常明显,首先从侧脑室前角开始,随着脑室内压力升高和时间延长,逐渐累及侧脑室体部周围白质以及中线附近额、顶部白质,但一旦脑室内压力平衡或恢复正常,此征象则可减轻或消失。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室旁脑白质的CT和MRI改变并非脑积水所特有,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人、部分脑萎缩病人中均可出现,但在这些情况中所见的室旁白质改变,其机理与脑积水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与脑室旁组织变性、胶质增生、细胞萎缩后间隙扩大等原因有关。按照发生的部位又分为阻塞性脑积水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