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生代心理“亚快乐”身体“亚健康”现象严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0-04 06:08:23
微笑,但非发自内心;忙碌,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据解放日报报道,“十一”长假将至,节前的这种情绪障碍却缠上了许多白领一族,一些医院的心理门诊出现了一群“亚快乐”者。医学专家指出,职场新生代心理的“亚快乐”,身体的“亚健康”现象严重。“三十而立”的一些职场人士,为啥会“三十而亚”?
“三十而亚”现象不容忽视
小谢毕业后供职于一家外资公司,平均每个月有十几天要加班,应酬活动也不少。在这样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下,他觉得自己的胃口越来越不好了,腰围却不断变粗,且不时感到疲劳,最近还经常“幻听”。
小谢的难言之隐,在职场新生代中并不是个别现象。一项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眼下就处在亚健康状态,而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亚健康”:这是一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其典型症状是睡眠时间减少、质量不高,人非常容易疲劳、经常感冒等等。对于埋头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忽视自己亚健康状态的同时,其实也忽视了潜藏着的疾病。
三大类疾病侵袭亚健康人群
专家介绍,年轻人如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就会使一些疾病有可乘之机。概括来说,“三十而亚”人群易患三大类疾病。
第一,消化系统疾病。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埋头工作,耽误了吃饭时间,就用方便食品打发;早晨匆匆起床,早餐变得可有可无。
长此以往,饮食不规律加上营养不均衡,胃胀、胃疼、消化不良等症状会渐渐出现。专家指出,近年来患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溃疡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
第二,心血管疾病。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同事?工作忙碌,人却开始发胖;大腹便便,体重总也减不下来。
专家说,近年来,年轻人中患高脂血症和肥胖症的比例明显增高。这种人体脂质代谢的异常,会使人过早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高血压、高胆固醇、冠心病等过去50岁以上的人才会患的心脑血管病,现在正出现在一些30多岁的年轻人身上。
第三,结石类疾病。你是否也常常如此?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忙碌的时候,往往连喝水也被遗忘。
此外,夜生活频繁、长期不吃早餐等种种不良习惯,也使得结石病悄悄找上了一些职场新人。而胆结石、肾结石往往在患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导致许多忙于工作的年轻人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亚快乐”、“号啕族”,皆因心理亚健康
有调查显示,参加工作5年以内的人,心理健康问题尤其严重。而第5年则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的比例最高。第6年以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的比例会有所下降。
“看着我光鲜的衣着,很多人都对我产生羡慕之情,但这只是别人的感受,我的心里像蒙了一层阴云,把快乐都挡在了外面。”“你也许看我挺高兴的,每天对着同事笑,对客户笑,对领导笑。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种笑是强挤出来给别人看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似乎离我已经很遥远了……”职场新人这样坦言。
专家分析说,快节奏的生活、不断增加的心理压力,使不少人生活在“亚快乐”之中。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蒸蒸日上,使许多人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不快乐”之上,而忘了去感觉快乐。
除了“亚快乐”族,“周末号啕族”也在年轻人群中悄然出现。周末,一个人在家,拉上窗帘,听一张催人泪下的唱片,找一本令人伤感的文艺作品,借着悲惨的故事情节号啕大哭。这种看似自虐的方式,成了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舒缓压力的途径。原因很简单,哭能让他们发泄情绪。
是什么让你“三十而亚”
几位医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三十而亚”的原因作了如下分析:
第一,办公室环境。办公室大多空间有限,在其间持续进行脑力劳动,特别是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不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导致视觉紧张,还会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称,不断收到电子邮件和电话也会使人感到疲惫不堪,降低工作效率。此外,办公室里一般荧光灯明亮,长时间呆在太亮的灯光下,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造成心理节律失调,精神不振。固定的坐姿还会引起腰肌劳损、骨质增生、颈椎病等。
第二,长期缺乏运动。不少年轻人都办过健身卡,但却很少光顾健身房。他们抱怨,偶尔不加班的时候就只想睡觉,哪有力气去健身?
人体的生理结构需要一定的运动量来维持平衡,运动减少会引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直肠癌等。专家表示,大多数人能进行的最好的日常运动,就是每天走路半小时左右,最好能适当地出汗。这不但能使人心情舒畅,长期坚持走路运动还可以起到预防诸多疾病的作用。
第三,“时尚”生活方式。夜生活,对于职场新人而言,除了能缓解工作压力,还能扩大交往圈子。但无节制地“放松”,时常打牌、唱歌、泡吧到深夜,会使整个身心都处于疲惫的状态,身体一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就会直接导致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很容易患上各种疾患。这种用健康换“时尚”的做法,得不偿失。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