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心理医生五年增加三千人渐成生活必需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9-20 07:23:00
痛苦时,去看心理医生,这已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共同意识。譬如,广州中山三院心理科的门诊量每年增加15%左右,而这些增量几乎全是因为婚姻、家庭和职业这些普通的日常问题;譬如,作为广州日报专跑心理线的记者,我几乎每天都接到读者和朋友电话,希望帮他们推荐好的心理医生……
这种意识,也催生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新生的心理咨询市场。据了解,广州目前有六七十家私人心理机构,全国第一家私人心理医院也诞生在广州,深圳也至少有30家私人心理机构。2001年~2006年,仅广东一省就增加了近3000名心理卫生专业人员。
这些巨大变化说明,尽管心理卫生体系的发展还远不成熟,但看心理医生正渐渐成为广东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
数字
广东心理医生5年增3000人
2001年,中国从事心理卫生行业的专业人员总数为3000人左右,但在2001年~2006年期间,这一队伍仅广东一省新增加的人数就达3000人。这是记者在1日~2日于番禺举行的广东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获得的信息。该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叶明志说,导致这一“井喷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根本原因则是现代人观念的改变。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是由劳动部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举办的项目,2001年启动,截至现在,仅在广东一省就已经培养了2100名心理咨询师,其中有2003名三级心理咨询师和97名二级心理咨询师。再加上由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广东省在这5年内增加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已达3000名,与2001年全国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总数相当。
现状
越来越多“正常人”需心理服务
“之所以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的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叶明志说,像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重型精神病,只占总人数的1%~2%,而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也只占3%~5%。
普通人求治意识已越来越强
“剩下93%~95%的所谓’正常人’就不需要专业的心理服务了,答案当然是’不!’”叶明志说,“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他们很痛苦,他们需要心理服务!”
叶明志说,仅从他每天的门诊来看,现代人的求治意识已经远远高出2001年以前了。“以前,我每天门诊看20个病人,几乎全部确诊为神经症、重型精神病或严重的人格障碍。但现在,我接待的病人中,有一小半是正常人,他们因为婚姻、职业和子女教育这些日常问题来看门诊。在几年前,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
今年春天,广州一所大学发生学生连续自杀事件。当时,仅叶明志一人就接治过四五名大学生,“有的是自己来求治,也有的是家长送来的。这是好事,以前我们认为自杀是自杀者及其家属的事情,现在我们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及时的心灵的抚慰。”
心理科门诊量每年增15%
作为全国第二个创立的心理科,中山三院心理科的整个门诊情况也见证了这一变化。其心理科副主任王玲介绍说,心理科的门诊量这几年每年都增长15%左右,增长出来的几乎全是“日常问题”,目前已占到了整个心理科门诊量的25%左右。
“更确切的数字比这个还要高,因为很多挂号的人希望我们能和他们每次谈上一个小时,但我们不可能这样做,所以把很多病人转介给了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王玲说。
此外,心态的变化也体现在社会对心理医生们的职业认同上。“以前别人问起我们的职业,我们照直说的话,他们的反应像是把我们当成了怪人,而且明显有同情可怜我们的成分。”王玲说,“现在,当知道我们的身份后,大家更多出现的反应是尊敬和羡慕。”
未来
心理卫生业走向成熟还需15年
社会认同的改变,再加上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与考试,心理医生成为一个日趋热门的行业。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民众的求治愿望,而是心理卫生专业人员队伍能否满足民众的求治需要。”叶明志说。
首先是队伍规模的不足。譬如,美国每百万人口有550名心理咨询师和157名精神科医生。如果要达到这一水平,按照广东省的9000万人口的规模,就应该有49500名心理咨询师和14130名精神科医生。显然,尽管近5年心理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出现“井喷式”增长,但仍不及美国的1/10。
其实是专业人员的素质问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心理咨询师的水平上。在美国,如果要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需要博士毕业和两年的实习经验。但在广东乃至中国,要拿到劳动部颁发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门槛是相当低的。
“随着心理卫生行业的急剧发展,中国急需一部《精神卫生法》。”王玲说,据她了解,这部法案的草案已经修改了多次,“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应该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通过。”
不过,要期待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心理卫生行业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王玲说,根据国际社会的经验,这一行业一般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心理卫生体系,而中国这一步才走了5年,“我们都感觉任重而道远。”
如何寻求心理帮助
1.当你感受到严重的痛苦、悲伤、焦虑时,你就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了,不要等到心理彻底失去平衡,才去看心理医生。
2.如果遭遇到严重创伤,譬如亲人的意外去世、自杀,或亲人虽然正常死亡但是接二连三发生,或者目睹了车祸、自杀等惨烈的场面,或者遭遇了高考失利、职场打击等重大挫折,都需要看心理医生。
3.一般的心理问题,需要对话式的心理咨询的,可去一般的心理机构,可以通过google或baidu搜索“广东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找到各心理机构的联系方式。
4.严重的心理疾病,譬如重型的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严重的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需要药物治疗,可去大医院的心理科寻求药物治疗。
5.像婚恋、职场打击等一般的生活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一般不大需要药物治疗。
案例分析一
再等一晚,马豪悲剧或可避免
案件回放
2005年12月13日,在广州市天河区华港花园,华港房地产发展公司总经理马豪及其妻子、女儿一家三口死在家中。经过公安部门侦查证实:马豪在妻子和女儿服用安眠药物、处于意识不清的状态下捂住妻女的口鼻,至她们窒息死亡,然后割腕自杀身亡……
医生分析
在华港房地产有限公司前总经理马豪先杀妻女再自杀的恶性事件中,曾风传马豪看过心理医生。这个传言中的心理医生,正是叶明志。不过,他澄清说,他只是险些成为马豪的心理医生。当时,叶明志的一个老友说,他的一个做房地产的老总朋友情绪很不对劲,叶明志基本断定马豪是患了抑郁症,并决定陪这位老友去开解马豪,但就在他计划去的前一晚,马豪自杀了。
“当时,老友告诉我,出事了。我问他,是不是自杀?他说,比这还要严重得多,我立即就猜到,他一定是在自杀前还杀死了最亲密的人。”叶明志说,“心理学将这种情况称为’扩大性自杀’。”
关键是要有求治的意识
马豪事件发生后,因为传言马豪先看过心理医生,这让很多人感到沮丧,他们认为即便看了心理医生仍没逃脱自杀的结局。对此,叶明志说,他不敢打保票说,如果真正介入就一定能阻止这起惨剧的发生,但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显著地降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概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没有进行心理干预的抑郁症病人,自杀率高达10%~15%,而经过心理干预的抑郁症患者,这一数字会变得微乎其微。
“抑郁症不难治疗,关键是要有求治的意识。”叶明志说,“作为正常人,最好不要等到认定自己有严重心理问题才去求治,而应在感觉到心理失衡的开始就去看心理医生。”
案例分析二
少女未扎头发遭拒考后自杀
案件回放
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当我离开这世界时,请你们不要担心,就当没有我这个人好了,免得给你们添麻烦,再见了。”这是浙江温州市民吴立俊、吴芙蓉夫妇未满16岁的女儿吴雯雯的临终绝笔。
吴雯雯是温州市第七中学初二(5)班的优秀学生。2005年10月,雯雯应班主任邱雪梅要求到其家补习,学费200元。邱雪梅多次向雯雯催要,雯雯说待考试结束到老师家拜年时一起交,邱雪梅显得很不高兴。
2006年1月16日13时05分,雯雯在家洗过头后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被邱雪梅拦住,要她把辫子扎好以后再进考场。雯雯到校外小店买了扎头绳扎好辫子再回到学校时,老师以其已超过1时30分为由拒让其进入考场。1时35分吴芙蓉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妈妈,老师不让我进去考试。”吴芙蓉放下电话,立刻赶到学校寻找,但找遍所有的考场,均不见雯雯的人影。
22时25分,因为一直找不到雯雯,吴立俊报了警。凌晨时分,警方在九山湖发现了雯雯尸体,并在书包里发现了一封遗书。
悲痛远没有结束。吴雯雯自杀后,家长将温州市第七中学和班主任邱雪梅起诉至温州市鹿城区法院。首次开庭,被告方教师在己方律师发言后集体持续整齐、热烈鼓掌喝彩,导致原告吴立俊情绪激动,拍案而起,引起法庭骚动,审判长被迫宣布休庭。至今,吴雯雯仍一个人躺在寒冷的殡仪馆里。
记者点评
一般说来,惨剧只是不堪忍受的痛苦的顶点,而在惨剧发生之前,这个痛苦的心理过程,已经进行很久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赞同将这个女孩的死的全部责任,归结到她的班主任邱雪梅身上。邱雪梅确有不当的地方,处理事情的方式过于僵硬,而学校的“铁血”规定也缺乏人情味,但这些可能都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的自杀是终极的自责
在仅36个字的极其简短的遗书中,这个花季少女没有一点责备老师的意思,她所谈到的“你们”,显然不是老师。
很多时候,我们像是拳击手,但斗来斗去的目的,主要是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有些时候,责任太重了,太难过了,所以最好把责任推卸到别人的头上。但这个可怜的女孩,她在被班主任拒绝进入考场后,却没有一点攻击别人、归罪别人的倾向,反而显得有些自责,而自杀就是终极的自责。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是一种防微杜渐的事情。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在痛苦刚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去看心理医生,那么,被老师赶出考场,就只是一根稻草。这样的话,吴雯雯这样的惨剧就不至于发生,而马豪的惨剧,也不至于发生。
不要忽视对生者的心理干预
不仅如此,惨剧发生之后,死者已逝,但对于许多生者而言,一个痛苦的心理过程其实是刚开始。如果这个过程得不到心理干预,而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的话,那么新的惨剧很可能会继续发生。
据我了解,广州市至少有两起小学校园惨剧发生后,受到指责的老师最后自杀了。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徐凯文博士说,我们的文化没有学会接受死亡,所以惨剧发生后,全把力气花在法律纠纷以及对死者的后事处理上,却忘记了对生者的心理干预,于是新的惨剧很容易跟随着旧的惨剧连环发生。(武志红 王斌)
(转载自《广州日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