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的精神卫生健康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0-28 06:44:08
20多年来,中国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卫生问题已引起社会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徐金萍(化名)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2004年8月4日,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一所幼儿园持刀行凶,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砍伤,其中,徐金萍4岁的儿子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按照法律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发时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徐金萍等受害者家属无法对行凶者追究责任。
这一不幸事件给徐带来的伤害难以愈合。一年多来,每看到儿子的照片,她的眼泪就会流下来。看到妻子经常痛哭或自言自语,徐金萍的丈夫很担心,怕她有一天也会心理失常。
在中国,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日前说,精神卫生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疾患呈上升趋势
据专家介绍,精神分裂症只是上百种精神疾患中的一种,目前在中国严重的精神疾患,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外,还有2300万抑郁症病人。
近20多年,中国各种精神疾患的患者数量有增加趋势。据来自中国卫生部的资料,目前中国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3.47/‰。
据广东省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广州市脑科医院院长赵振环介绍,中国最早的精神病调查是从1982年开始的,当时统计的数字表明,中国的重症精神病发病率为8.3‰,到了90年代,发病率跃升至11‰,2003年,广东统计的数字高达15‰,约有110万人患病,每年新增的发病率约为0.03%~0.04%。
据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北京市安定医院姜佐宁教授介绍,北京地区的精神疾患人数上升迅速,特别是焦虑症、抑郁症和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病人明显增加。其中焦虑症病人的患病率已经从以前的不到2%,上升到了3.5%左右。
卫生部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精神障碍和自杀占疾病总负担的20%,居各类疾病之首。近10年全国各精神病医院累计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75000例,有杀人行为者占30%,全国每年约25万人死于自杀,农村年轻妇女自杀率居世界首位;在较重灾难的受灾人群中,可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为9.4-43%。
特别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精神卫生疾患者出现了低龄化趋势。
据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说,现在每天接诊的心理疾患病人小于30岁的患者已经高达54%。
广东省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广州市脑科医院院长赵振环说,目前广州每年新增的5000名住院病人中,大部分为18岁~35岁的年轻患者,大、中学生患者占30%~4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其中有30%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
与2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何精神疾患人数却不断增加呢?
在谈到这一问题时,陈啸宏副部长说,紧张的工作节奏、繁忙的学业、激烈的岗位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压力大、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增多,导致了人们的心理问题也增多,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就容易使精神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不少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以至于许多精神障碍者要忍受疾病痛苦和人们歧视的双重折磨,成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
确定防治重点
精神疾患患者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司长齐小秋介绍,2004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精神卫生工作的五大重点人群: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和受灾人群,以及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重点防治的精神疾患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
齐小秋介绍,这一指导意见规定,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要重视预防和干预,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对妇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要加强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对老年心理健康重点是进行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对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要加强精神卫生救援,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
对于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被监管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采取多种措施
历经反复调研论证与修改,卫生部组织起草的国家《精神卫生法(征求意见稿)》终于形成,现正在征求社会意见。
该法的适用范围覆盖了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康复3方面精神卫生工作的全过程。规定了各级政府、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等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对公民在促进精神健康方面的义务,政府、单位和社区在创造有利于精神健康环境方面的责任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规范,并强调积极扶持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妥善解决贫困精神障碍者的治疗、康复与回归社会问题。其中规定:因精神疾病强制治疗的费用由国家支付。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以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 陈啸宏副部长说。
他说,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精神卫生防治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一些地区已建成三级精神病防治管理网络,成立了各级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管理工作。
“到2010年,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降到12%;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60%;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达到8亿人。” 陈啸宏说。
中国政府还计划,到2010年,60%的城市居民和40%的农村居民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这一比率目前仅分别为30%和10%。中国将通过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加强重点疾病预防、改善医疗服务治疗等手段达到这一目标。
培养心理医生是中国政府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2005年3月,中国首批277名心理咨询师在北京获得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身份证”。2004年6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首批心理咨询员资格证书。
华夏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刘浩介绍,中国目前共有52家心理咨询师远程教育辅导机构,正透过有组织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和资格鉴定,为社会提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心理咨询师职业化队伍。
普通中国人对精神健康也日益重视,心理咨询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储兆瑞教授所开的心理咨询诊所,每天接待前来咨询的人在20人左右。
而在几年以前,许多中国人还只能通过一些电台在子夜开播的“夜话”节目,倾诉自己的苦恼,求得解脱。这类节目通常由电台邀请一些心理学者来主持,设有热线与听众互动。直到节目结束的时候,打进热线的电话依然不断。
不过,目前中国心理医生的数量很少,据了解,全国已通过国家执业资格鉴定,并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从业人员不足3000人,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不止是心理医生,中国的精神病专业医生也很缺。“中国精神病专业医生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比例差距高达1:20000,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精神病学专家郑良缘说。
这一问题一直是中国卫生行政部门近年来历求解决的。不过,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个周期,经费投入也不可能一下满足需要,解决医患比例差距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据陈啸宏副部长介绍,政府要求,在5年内全国精神科医生的数量要从现有的1.5万名增加到2万名,一半以上的县在综合性医院将开设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记者 兰辛珍)
(转载自《北京周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