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不做,培养赖皮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4-02 16:42:17
珊珊在沙发上,拿着彩笔画画。妈妈走进客厅后,觉得女儿可能会弄脏沙发。
“珊珊,你在沙发上画画,会弄脏沙发。”休闲 居 编 辑
“我会小心的,妈妈。”珊珊以令人信服的语气回答。
“我知道你会小心,可是我真的很希望你能移到桌子上去画,这样什么东西也不会弄脏。”
“好。”
……
“怎么还在这里不到桌子上去画?”
“妈妈,让我先画完这个汽车。”
“好,等画完这辆汽车,要到桌子那边画。”
“好的。”
可是10分钟后,珊珊仍然在沙发上画画。
“珊珊,你不是说要到那边画吗?如果弄脏了沙发,我会不高兴。”
“我会的,妈妈,我只是想先画完这幅画,再移到桌子那边,我就快画完了。”
“你最好动作快一点,我已经开始生气了。”
但是珊珊还是继续在沙发上画画。
“珊珊,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妈妈终于对她大声吼叫……
“好吧!反正我已经画好了。”珊珊收拾东西离开沙发时说。
分析:
人们都有行为塑造的本能,只是不知善加应用。其实每个家长都做过这样的事:孩子表现出自己期待的行为,例如,第一次叫出“爸爸、妈妈”,家长表现得异常兴奋,称赞孩子,爱抚孩子,使这一行为得到增强而有意重复。同样的,有些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发生了原则上的偏差——坏行为带来了好结果或者坏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当然,一般说来,鼓励孩子去作恶的父母非常少,但是有时家长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不敢挑出孩子的过错,舍不得管教孩子,因此对孩子的不好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它继续下去,最后乃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上面的例子中,珊珊的不被期待的行为——在沙发上画画,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只是妈妈表面上说一说,没有被及时纠正。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儿童的感官经验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知。因此,家长在教导孩子时,除了通过语言来传达信息外,重要的是要借助于行为,尤其是行为,是孩子具体可见的,才是必须正视的途径,可是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它。
珊珊的妈妈仅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就此为止,没有与行动配合,使珊珊学会妈妈的言行不一致,可以忽视她的话。虽然妈妈说得如何如何,但不会对她怎么样,所以,只要嘴里说“好,”予以应付就是,养成珊珊赖皮的行为。
具体建议:
妈妈应该言行一致,语言配合行动,告诉珊珊不可以在沙发上画画,不听话时立即采取行动,替她收起来,或采取隔离、惩罚手段,一定能立即产生效果。那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父母,只能是扯破了嗓子,培养出一个赖皮。当然动手不是打孩子,而是让孩子付之于行动,要管孩子,就要管到底,让孩子知道家长的话,不能用“好好好是是是”来应付,该做到的就要做到。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相信家长都清楚,但是许多家长都不能做到,那就是家长自己的原因了。
有一次,我在饭馆吃饭看到了下面一幕:
一对夫妻带着儿子来吃饭,儿子大约3、4 岁的样子。妈妈问儿子:“你要吃什么?”
“我只要喝可乐。”
“不行,要先吃饭,才能喝可乐。”
“不要,我只要可乐。”
“好啦,好啦,就先给他可乐吧。”爸爸帮着儿子说话了。
妈妈无奈,只好依了他们。等到饭菜上桌,儿子尝了一口小菜,五官扭曲,声音也扭曲:
“妈妈,这菜太难吃,我不吃!”
“好吧,那你吃面好了!”
妈妈殷勤地把几根面条塞进儿子嘴里,儿子嚼了两口,又用那种扭曲的声音说:
“面也不好吃,我就喝可乐!”
“那不行,你会饿死,这里的馄饨很好吃,给你要一碗馄饨好不好?”
儿子把鼻子、眼睛全挤在一起,还没有来得及说出不要,那位唯恐儿子饿着的妈妈已经大声向老板说:“加一碗馄饨。”
果然不出所料,馄饨来了以后,那位儿子仍是尝了一口,就皱着眉头说:“真难吃,我不吃!”
我想,这幕情景以前一定发生过许多次。看了父母的宠溺,我相信,往后还会出现,而且会越来越变本加厉。
聪明的父母,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高寿岩)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