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青少年的“蛋壳效应”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2-04 23:55:08
休 闲 居 编 辑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而青少年是其中的高危人群。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自杀呢?主要原因是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因而在家里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多地照顾和过度地保护孩子,使孩子没有得到生活的锻炼和挫折的磨炼,以为人生之路就是一马平川,百事顺利,既没有经受挫折的思想准备,也没有耐受挫折的能力,因而,一旦面临挫折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另一方面,由于父母过度地保护,没有动手的机会、没有生活的经验,因而这种孩子虽然智力好、学习成绩好,但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玩耍能力都比较差,看到别人比自己玩得开心、做得好时,又嫉妒别人,疏远别人。逐渐地就形成了自尊心强、虚荣心重、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胆小、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等不良性格。他们的人生观也往往是自尊高于一切。因而,他们虽然外表上个性十足,但内心却意志薄弱,不堪一击,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所以,只要稍受挫折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这时,他们常常会为了自尊而放弃生命来求得解脱,极易酿成自杀的悲剧。这就是心理学家们谓之的“蛋壳效应”。
所以,要预防青少年自杀悲剧的发生,首先是要改进育儿观念,把孩子“赶”出家庭,让孩子走进社会,尽早得到生活的锻炼和挫折的磨炼,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关心孩子的吃穿住学,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经常与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在一个民主、和谐而又不失规范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他们在遇到自己难以逾越的挫折时,就不会再是独自承担,而会向父母倾诉和求助。第二,学校教育应及时转变旧有的一些教学观念,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再则是要加强生命知识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有;而自尊虽失,却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加以挽回。因而一定要好好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而不能轻易地选择死亡来解脱。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