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性别”教育孩子(组图)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9-05 17:14:38
从怀孕得知胎儿性别的那一刻起,妈妈们便对胎儿进行性别定位。如果是女儿就希望她“体贴可爱”、如果是儿子就期待他“聪明勇敢”。甚至在准备新生儿用品时,也会在颜色的挑选上陷入性别因惑。休闲居 编 辑
然而这一切只是家长传统思想的期望要求,并不代表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特征。
要让孩子真正发挥才能与资质,为人父母得从最简单也最容易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观念—“性别意识”中抽离,才能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
用“不分性别”手法教育孩子
区分男女性别的教育手法,将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减少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相对地,用“不分性别”方式来教育孩子不但可让子女成为具备多种性向的人物,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不会踌躇不决,且自我满意度较高、也较为自信、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强。即使遇到问题,在处理的态度和手法上也较圆融周详。
女儿喜欢耍刀玩剑、儿子喜欢玩洋娃娃,性向上会否有问题?家长们可能太多虑了,并非让男孩子学插花,他就会变得有同性恋倾向。一般只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游戏种类,不但少且刻板等诸如此类。
美国有项研究显示,女孩因性格喜好趋向去参加足球队或学跆拳、柔道等,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也比较优秀。倘若只为了社会的既定认知而限制了孩子原有兴趣,这也就限制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多样性。这种观念上的偏执不得不去认清。
爸爸应常和孩子玩耍
爸爸常常陪孩子玩耍,能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刻板性别定位的影响。然而爸爸一般都忙于工作,面对孩子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此情况下,父母亲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向教育?
专家指出,只要一有机会接触孩子,爸爸就必须用心去感受,与孩子进行交流。如当孩子从外面哭着回来时,要对孩子的情绪作了解,先去感同身受,让孩子知道爸爸也能体会他的悲伤。并告诉孩子,人会悲伤是正常的,无须忍耐,进而再告诉他处理情绪的方法,或者告诉孩子爸爸小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通常孩子都会听,而且可促进父子关系。
爸爸通常比较喜欢用“活动身体”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再忙也要抽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共同完成某一件事,找出父子相处时的乐趣。不论一起去公园或看棒球赛,甚至只是去散散步、骑单车等,只要能陪孩子一段时间,就能影响他(她)的一生。
找出孩子的气质
专家分析,基本上男女因生理而在性向上有所不同,在了解男孩和女孩的特征之后,以“不分性别”来教育孩子,会让孩子的未来更丰富多彩。
男性特征对事物集中力强、擅长积极性竞争
1情感表现的不同:男性表现事实的性向较强,当然也有悲伤的情感,但不像女性那样显著地表现出来。相反,悲伤和痛苦的情绪,会以生气的方式来表现。
2单一事项的集中能力:男孩子可以对单项玩具,如积木、汽车集中精神地玩。一般来说,男孩子是属于为了忘记内心的混乱状态,而专心以身体上的激烈活动来转移。
3自尊心与好奇心强:男孩喜欢表现出自己所处的状况,自尊心较强,好胜心也强,所以很重视事情的结果。
女性特征感情丰富、具协调性
1感情很丰富:女孩只要觉得悲伤就会哭,比男孩子感情丰富,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在表情上。
2常用隐喻方式来表现:女性在悲伤、害怕、羞耻与罪恶感等全用否定的想法以言语来表现。相对于男性,在行动的表现上较少。而感情在行动的表现上,男性是以直线的攻击方式,相反,女性是以回避、言和或自责等方式来表现。
3语言发达能力较早:大家都知道女孩在语言表达上比男孩来得早,社会性的官能认知也领受较早。女孩子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比较重视,尤其重视家族关系的联系。
培养具攻击性的女孩&
感情丰富的男孩
若以“男孩是攻击性、女孩是情感丰富”两分法来解读孩子的行为,会有失准的时候。这是因为除了性别特征,孩子也会根据其内在感觉和行动状况,而有不同的反应表现,往往因为被刻板的性别表现要求,而没有表现出来,实际上男孩、女孩都有基本人性。
1女孩也会动怒:这里指的动怒,是指对周围事物有积极反应的情绪。由于女孩子被要求要“含蓄”,因此很多情感表现方式都有限制。虽说男孩比较容易动怒,但实际上只要抛开女孩的束缚,女孩子对自身的事物也会以积极的情绪来反映。
2男孩也有情感表现:其实男孩也有自己感受到的感觉,会清楚表现在脸上或用语言来表达。只是和女孩比起来,会让人觉得喜怒不形于色。
3女孩也具攻击性:一般来说,男孩在性向上比女孩子更常用身体行动来做出击反应,然而女孩偶尔也有激烈的行为出现。
偶尔角色交换会比较好
孩子身上其实同时具有“男孩特质与女孩特质”的不分性别气质,只是父母在无意识下,要孩子“像个男孩”或“像个女孩"的要求下,使男孩和女孩的性别不知不觉定位化。若要采取“不分性别”教育态度,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根据性别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很小就开始,这除了是因为生理上的不同,还有社会认知与父母无意识的观念灌输等多种原因的使然。
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其理由是根据两性的情感表达特质自然衍生而成。男性在传统上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女性在传统上也要负责照顾家人和教育子女的工作。
当女性在照顾孩子时,可从孩子脸上的表情,就能了解他心中的想法、有怒气时也能尽量克制,这些女性特质对人的敏感度及温暖度的社会性表现,似乎比较适合扮演照顾家人的角色。而男性能将怒气做最大化表现成为爆发力,又将负面情绪的恐惧、悲伤、痛苦等,做最小化表现的这种特质,刚好适合在社会上竞争。
另一方面,母亲对于女儿比儿子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丰富,例如在念“看图说话”时,为了配合图画中的情景叙述语句时,替女儿念的话,会大量使用快乐、悲伤、恐惧等感情用语,却减少攻击性的行动力叙述。然而替儿子念的话,情况就相反,会增加行动叙述而减少情感描述。像讲故事时,会为女儿强调“漂亮的公主”,对于男孩则强调“勇敢的男孩”。
这也就是父母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希望女儿减少攻击式的跃进反应,也不希望看到儿子有悲伤怯弱的表现。父母偏执观念将无法培育出回归人性化的不分性别的孩子。
让孩子自由表达情感
1从母亲开始抛弃既有观念
孩子最初接触的人通常是母亲,所以性别意识的观念启蒙也是来自于母亲。一般来说,母亲会觉得女儿和自己比较亲,不仅是性别特质相似、行动上也更亲密,还有自己想表达的情感,通常女儿也比儿子更能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让儿子学习在情感上的表达方式的机会,母亲本身不应设限孩子性别,才能给予最适当的教育。
2不去强调刻板的角色扮演
“你是女孩所以要文静”、“你是男孩所以要勇敢”,在要求孩子时不要加注“性别”的说法,孩子要文静还是勇敢,只是对身为一个人在气质上的要求,无关乎性别。因此,与其说“你是男孩所以……”或“你是女孩所以……”,还不如强调“我是我”的观念。
3制造爸爸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虽然男性对人的情感敏感度较女性低,但他最适合与孩子相处。根据调查显示,常和爸爸相处的孩子,女儿比其他孩子更具竞争意识或采取主动出击的表现方式,而情绪上的反应也相对减少。儿子则比其他孩子在情绪的表现上更为丰富,在攻击性上也会减少。因为爸爸的开放特质能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本能所反映出来的情感。
特别是男孩子需要有情感表达的范本,所以需要与爸爸共处的时间。妈妈对两性特质较敏感,抚育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女孩子更女性化”、“男孩子更男性化”的倾向。而爸爸相对不会去强调性别的教育方式的特性。
4给孩子多样化的游戏经验
因为“觉得”男孩喜欢汽车,女孩喜欢洋娃娃,所以毫不考虑就以此标准购买玩具给孩子是不当的做法。与其以性别来区分玩具或游戏方式,更应该用性格及本身性向兴趣来决定,并增加玩具性质的多元化。
不强调性别,孩子前途更宽阔
人的潜力往往会被局限在预设立场而无法发挥,若能去除心理障碍,其实什么可能性都会出现。男孩女孩都能“文武双全”或者“理性与感性兼顾”。
若女儿跑来要求说“我要去踢足球”,你该高兴女儿有旺盛的体力和健康的体格,儿子突然说“我想学插花”,那么更应高兴他具有柔软的心与审美意识。
只要父母本身不设限,那么你会发现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差别都不大,因为他和她一样都能积极竞争而又情感丰富。
-文/黄琦君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