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有价,情意无价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4-15 03:53:32
过年,不管孩子大小,都会收到象征吉祥的红包。这是长辈用来祝福孩子平安健康,而孩子又以吉祥话回敬长辈的年俗。
现如今,“压岁钱”的习俗没有改变,但是“压岁钱”的归属权却变了。记得幼年时,自己左手收到的压岁钱右手就全部交给了父母,因为那时我们不知道钱能买些什么,这也和当时“好玩的东西”少不无关系,到上学的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引导下把它直接用作学费和买辅导书的费用。但是现在许多小孩子就已经有了这笔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的“巨款”的支配权。休 闲 居 编 辑
父母:忽略对孩子使用压岁钱的教育
虽然,现在许多父母“开放”地把红包的支配权教给了孩子,但配套教育却没及时跟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幼龄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几乎都是由父母提供,孩子用钱的机会不多;
·许多父母认为:钱币的使用包含着对数字、币值、物品与消费等复杂的概念,孩子不容易了解,因而不太会主动和幼儿谈到金钱有关的概念。
孩子:对待红包,表现各有不同表现
一位三岁多的小女孩听到大家谈红包时,天真地十只手指,说她收到这么多红包。看得出她所认同的只是那一个个红红的袋子。并不在意袋子里有多少钱。但一位五岁的女孩就不同,因为她说的是“我总共收到一千块钱”。有趣的是,站在一旁的男孩三岁九个月只是面无表情地听着大家的谈话,毫无反应。
虽然,也有孩子只关注红色的带子而不是里面的钱,但是更多孩子却知道有钱才可以买他喜欢喝的果汁,而这正是孩子逐步形成乱花钱习惯的重要原因。
了解红包,正确使用
为了避免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不良习惯,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与特性,决定亲子互动的内容与培养孩子“金钱观”的方向。举例来说,父母若认为帮助孩子了解长辈赠予压岁钱所代表的情感意义,是目前孩子可以试着学习的,则可以此为重点;但如果孩子已对压岁钱或长辈的赠予有着下面了解,且对钱发生兴趣,则可利用此机会和孩子一起来段生活中的学习。
体会长辈祝福之意
当孩子能意识到自己收到红包,父母不妨带着孩子一起整理与讨论,就像面对生日对圣诞礼物一般,品味其中的意义。
长幼间良性的情感互动
若孩子仍然处在不识红包为何物的阶段,不妨先让他透过红包收受之间的礼仪,感觉到长辈祝福的爱意,例如:孩子向长辈鞠躬拜年,说部候语,长辈称赞孩子长大、乖巧等。
讲述年节故事时,也可以谈谈长辈以红包压岁是祝福孩子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个年,而来年也健康地长大。如此压岁平安的意义才不会被“钱的分量”所蒙蔽。
整理并欣赏红包袋
对较小的孩子来说,学着把塞在口袋中,有点皱的红包摊平摆好,是最基本的整理技巧。有些孩子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捏成一团往口袋、背包或抽屉里塞,家长若能利用孩子对红包的兴趣,鼓励他们自己整理,既可学着把纸张弄整齐,也可引导孩子观察红包外观设计上的异同,如有祝福语的、印上金色或彩色财神爷的等,再数数自己有几个红包。这么一来,除了培养观察区别的能力外,也是一种对应数数的练习,更可帮助孩子意识及学习管理所有物。
红包袋是不错的美劳材料,鼓励孩子在红包上作画,如以某种图案代表这是爷爷送的红包;或利用红包袋剪春花,贴在生活剪贴簿(可用报表来订制)上。平时,各种礼物的馐纸,也可以如此使用,孩子将有不同的美劳纸材,只不过,父母必须为他们起个头,诱发孩子收集、整理及运用的动机。
妙用红包里的钱
整理红包时,如果孩子对钱币发生兴趣,鼓励他们先将钱币汇集。事实上,对数概念才刚起步、且很少接触金钱的幼儿来说,能拥有少许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或一百元硬币及纸币,就足以让孩子探索与学习了。
进行钱币的分辨及归类游戏
·拓印游戏:将钱币放在白色薄纸下,以粗铅笔涂扫,钱币的花纹就会显现在纸上。
·钱币分类:请孩子把“长相”一样的钱币放在一起。
·数字分类:孩子若对数数有兴趣且已认得阿拉伯数字,在他分类数出钱币的个数或张数后,可提供旧月历纸的数字,让他剪下贴在拓印的钱币外形旁,既可练习认识数字,也是一种计算结果的记录。
当孩子的经济顾问
压岁钱,其实也是一个让孩子学着去管理以及使用自己的钱的契机,而在此时,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出妥当的决定呢?
·与孩子讨论压岁钱的用法
如果孩子是属于“管不住自己”,什么都想要的类型,父母不妨鼓励他们想想爷爷奶奶或长辈祝福的心意,和他们讨论,除了买玩具外,是否能想出其它的用途?必要的话,父母可以提出明确的建议,如缴学费、存扑满等,或买一些布置房间的用品,如小柜子与挂钩等,以及说钱数分配上的限度。
父母在倾听与讨论过程中,若能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在他们做出分配决定时,给予需要的资讯与支持,这份尊重与信任不仅帮助孩子体验钱的用途与意义,更是建立他们正向自我概念的无价之宝。
·身教,体现压岁钱的内涵
只要父母愿意多花心思,孩子也就能学到更多。从父母的正确引导中,孩子能体会压岁钱或零用钱中所包藏的祝福与爱与使用的经验,进而建立更正向、更懂得珍惜的消费观。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
来源:婴儿母亲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