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吐泡泡现象的感悟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19 16:12:08
一、背景:
自从我班生物角里添养了两只螃蟹后,小朋友遇到自主活动时间,他们便围在生物角里不断地观察着螃蟹的一切,争着为它们换水、喂它们吃饭,还悉心地“照料”着这两位与其它动物不太一样横行走路的“朋友”……休 闲 居编 辑
<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5,0,0,0" WIDTH="360" HEIGHT="300">
>
二、案例描述:
一天清晨,邵伟东和沈泽文两个小朋友抬着养在玻璃缸里的螃蟹去换水。只见他俩小心翼翼地将玻璃缸斜放在水池里,他们生怕玻璃缸中的螃蟹跑了,采用很小的倾斜度来使玻璃缸中的水位慢慢地降低。正当他俩以极大的耐心等待着玻璃缸里的水渐渐地流失时,那两只螃蟹还是迅速地横爬到玻璃缸的边缘。慌乱之中,沈泽文抓起手上捏着的抹布便往玻璃缸边拍打着,直到螃蟹又回到了玻璃缸底后不再往外爬时,才放下手中拽着的那块抹布。邵伟东的两只小眼睛紧紧地盯着玻璃缸里的那两只螃蟹。他们还未为螃蟹缸里注入新换的水时,“快看,螃蟹吐泡泡了!”沈泽文惊奇地叫了起来。邵伟东大声地喊到:“哇!螃蟹吐了好多泡泡,真好玩哪!”“你听,还发出了‘扑扑扑、扑、扑’的声音”……他俩嘀咕了一阵后,索性把玻璃缸抬到了地上仔细地盯着螃蟹看了起来。“螃蟹为什么要吐泡泡了呢?”邵伟东埋怨地说:“可能是你刚才用抹布把它们打(恼)火了,所以它们不停地冲着你吐泡泡呢!”“不会的,我又没打着它们,我只是吓吓他们。”沈泽文委屈地辩驳着。“你看,它们在吐泡泡是不是在骂你?”邵伟东又紧接着答到。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不停地说着……这时沈泽文发现我正注视着他俩,便跑来急着向我要答案:“朱老师,你说说螃蟹为什么会突然吐起泡泡来了?”我故作惊讶地说:“是呀,螃蟹怎么会突然吐起了泡泡呢?”
这时,一直在旁关注我们对话的张帆小朋友说:“我想两只螃蟹在一起用吐泡泡的(方式)是在吵架呢!”于是他转身去教室拿来了一个塑料盆,并大胆地抓起了其中一只螃蟹快速地放了进去以后,嘴里说道:“让你们分开住看你们还会不会吵架!”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边说,边还不停地盯着不断吐着泡泡的两只器皿里的螃蟹,可是两只螃蟹一直不停地吐着泡泡。辰辰似有经验地说道:“螃蟹可能是昨天小朋友喂实物太多而呕吐了吧?”“是的,昨天我看见王琪在里面喂了很多次的实物”莎莎回答后又担心地说:“那可怎么办呢?”邵伟东紧接着回答:“不对,昨天吃的东西早就消化掉了。”沈泽文说:“两只螃蟹吐了那么多的泡泡会不会觉得口很渴?还是让我们给他们喝点新的(清水)解解渴吧!”“来,给它们加些水试试看!”说着沈泽文便打开了水龙头去给螃蟹“喝水”。不一会儿,沈泽文高兴地拍起手说:“你看呀,螃蟹不吐泡泡啦。”邵伟东兴奋地喊着我:“朱老师,快来呀!现在螃蟹真的不吐泡泡了。”我趁势向小朋友们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是什么时候才发现螃蟹开始吐泡泡了呢?”“为什么你们给了它们水喝,他们就不吐泡泡了?难道螃蟹就用这种方式告诉小朋友:我们需要喝水了?”
第二天早上,我有意的又带来了另外两只螃蟹把它们干放在塑料盆里,并悄悄地放到了教室里的生物角里。这时,还惦记着螃蟹是否吐泡泡的几个小朋友如:邵伟东和沈泽文等,进了活动室后便向生物角走来。“耶!今天又多了两只螃蟹了。”这时“扑扑扑”的声音立刻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咦!这两只螃蟹怎么也吐泡泡了?”是不是它们也想要喝水了呢?
“快看呀,我们给螃蟹喝了新水他们就不再吐泡泡啦!”在旁的王琪大声地向他俩喊着。这时邵伟东和沈泽文也看到螃蟹真的没吐泡泡,便高兴地跑来向我报告:昨天他们换水的那个玻璃缸里的螃蟹没有吐泡泡,旁边干放在塑料盆里的螃蟹又在吐泡泡了。我鼓励着他们:“你们好仔细哟!今天你们可利用一个玻璃缸和一个塑料盆里的四只螃蟹看个仔细,找一找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螃蟹会吐泡泡呢?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们又不吐泡泡了呢?你们有了新的发现,请赶快来告诉朱老师,我很想知道这个原因。” 邵伟东和沈泽文为了寻找答案,他们商量好各自来到玻璃缸和塑料盆的前面开始了他们地搜索,什么情况下螃蟹不吐泡泡了呢?他们俩的认真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的参与。他们一会儿放些水,一会儿将水又倒出看了又看,在旁边的王琪提醒下,又商量着将两只螃蟹交换器皿再次比试。沈泽文边试边喃喃:“真奇怪呀?怎么加了水螃蟹就不吐泡泡了呢?不加水螃蟹就会吐泡泡了呢? ”看着螃蟹离开了水又吐起了泡泡。他又一次向玻璃缸里加水,螃蟹果真不吐泡泡了。沈泽文总结出了道理“喔,原来没有水了螃蟹就会吐泡泡。”此时围看的孩子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那为什么没水了螃蟹要吐泡泡呢?”邵伟东还是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沈泽文说:“我们一起去告诉朱老师,螃蟹没有了水,就会吐泡泡,有了水就不会吐泡泡。到底是什么原因还是问朱老师吧!”
几个小朋友一起跑过来把刚才观察到的在什么情况下螃蟹会吐泡泡的现象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并且问了我一个他们很想立即知道的问题。“朱老师,为什么没水了螃蟹就要吐泡泡呀?”我以探讨的口吻回答道:“嗯!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可是朱老师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今天大家回家以后,分头去找找这个答案好吗?你用任何的办法了解这个原因都可以。”
第三天一大早,我刚上班,只见邵伟东早已等候在活动室门口。他说:“朱老师,我已经知道螃蟹为什么要吐泡泡的原因了。”“真的?那你说说看。”于是,我耐心地听他认真地介绍:“螃蟹吐泡泡是它在呼吸。在水里时螃蟹的鳃里藏了很多的水,离开水后,鳃里的水和空气一起吐出来,就变成泡泡了。”听完解释,我情不自禁地将他拥在了怀里。当我问起他是怎么知道这个答案时,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朱老师你不是说过,大班小朋友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还可以到有知识的书上寻找答案吗?”昨天晚上,我是请爸爸帮忙查了《十万个为什么》才知道这个原因的。”说着,他便从书包里拿出了《十万个为什么》翻给我看,看着孩子这副既可爱又顶真的模样,我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晨谈时,我先让沈泽文把昨天他们发现的事情告诉了大家,再请邵伟东为大家解释了这一现象。这时全班孩子们都了解螃蟹为什么要吐泡泡,便不由自主地拍起了手……他们俩脸上的笑容也因此更灿烂了。
三、案例分析:
1、案例“螃蟹吐泡泡”属幼儿偶发性的探索活动。两位大班幼儿在为螃蟹换水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螃蟹吐泡泡这一现象。他们在对付螃蟹将要爬出玻璃缸时,用抹布大胆地将螃蟹堵回了进去。在还没有换新水时,发现了螃蟹吐泡泡的现象,当时他们其实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螃蟹吐泡泡的现象自然而然地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并使之产生了“螃蟹为什么吐泡泡”的疑问。教师确实事先没有预料到幼儿有这个观察的需要。因为往常,教师总是在正规的科学活动时才全面地向幼儿介绍有关认识事物的知识点,但是经过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加深理解,如何保护幼儿的自发性观察兴趣?如何收集幼儿观察的原有兴趣基础?这一次正是我初次的尝试,在没有多大把握的情况下,我尽可能努力地保护着幼儿的观察兴趣。观察了解他们自发观察的方式是怎样的?起初并不知道螃蟹为什么要吐泡泡,所以他们原先推测是在寻找是否用抹布敲打以后,惊动了螃蟹,是螃蟹保护自己而反抗他们的行为所至;我为了让他们能自己主动寻找答案,我采取了“是呀,螃蟹怎么会突然吐起了泡泡呢?”的态度去激起他们继续寻找原因的兴趣。
2、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了自身的疑问,体验了发现的乐趣。当幼儿偶然发现“螃蟹吐泡泡”的现象后,好奇心驱使他们继续观察。在观察中幼儿先后两次提出了疑惑的问题:“螃蟹为什么吐泡泡?”第一次提出疑惑后,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很多的假设。如;小朋友在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在旁的小朋友用螃蟹是否吃得太多食物的问题产生了联想,因为,“呕吐”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是曾有过的。这个想法,也让我大吃一惊!小朋友竟然会以这种方式去猜测螃蟹吐泡泡的原因!多么可爱!教师深入孩子中间,有分享不尽的快乐!为了让幼儿自己寻找到真实满意的答案,我又特意为他们的观察提供了两个不同器皿让他们进行比较。并用“螃蟹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吐泡泡呢?”的问题继续推进幼儿再次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寻找小朋友想要寻找的答案。小朋友在“加水”、“倒干”的反复操作活动里,又自己否定了他们原有的这些假设,得出了“螃蟹是在没水的情况下吐泡泡”的结论。幼儿在得到了发现结果时的认真劲是显得那样地专注;为引发在第二次“螃蟹为什么吐泡泡?”的问题有了一个尝试的铺垫。本来我常用的方式早就告知幼儿结果了,生怕他们不知道。在这里我还是理智地克服了自己,想尝试着幼儿能通过想办法,找答案的方式,尝试一下是否能培养幼儿从小用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从小喜欢问为什么的习惯。事实上幼儿不仅有能力参与这寻找答案的过程,并且还主动请家长帮忙查阅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来诠释这一现象。此时幼儿得到的发现,就远远超过教师直接告知他们的那样有意义,成功的感觉由然而生。他们欣喜自己的成功,在参与整个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表现得特别高,观察兴趣很浓。前后持续了三天的时间,他们并没有感觉到枯燥更没有显得身心疲惫的现象产生。教师为了赞扬他们持之以恒的探究,于是让他们在同伴面前讲述整个发现的过程。用此方法来激励其他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本次活动,虽然,开始时只有二位孩子参与,但是他们探索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效应是老师事先无法估计的。孩子们的亲身参与和最终发现了探索的结果,着实让师生共同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其教育价值不是一般。也充分证明了幼儿是主动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
四、反思与思考
本次活动的成功,让我内心兴奋不已!因为,学习新《纲要》,树立教育新理念,关键还是要看教师是否真正将新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如果做到了,这是最好的落实。同时引发了我以下几点思考:
1、善于观察儿童的需要,同时给予恰当的帮助。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儿童,引导儿童。”偶发性活动往往发生在无意识的时间里,具有随时产生的可能。因此,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尽可能多关注幼儿的需要,最大容量的将幼儿的活动归在自己的视线之内。随时随地观察和了解他们在干什么?需要我帮助什么?尤其是幼儿单独呆在某个地方,或者有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而对其它的事物“漠不关心”时,要特别地留意。仔细地去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他们不同的原有经验。必要时参与他们的活动帮助和引导幼儿继续深入开展活动,使得幼儿刚点燃的科学火花得以蔓延。
2、把握火候,适时并根据幼儿进展的需要给予支持
提供与幼儿活动相匹配的活动环境,间接地支持幼儿活动。让他们在安全、和谐、可供其发展的氛围中发展。如:在活动中,我不是预先就准备了塑料盆热情地让幼儿观察。只有在比较过程中适时提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进一层的观察。教师适当地介入,即使没有语言的提示,幼儿在相对的环境里也会受一定的启发,促使活动继续开展下去;当幼儿初步获得探索成功的同时,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并要求幼儿家长也参与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份快乐。这无疑,充分利用了家长这个有效资源,积极发挥了教育大环境的优势。当然,有时幼儿也会出现一些不科学的探索行为,教师要仔细地去判断幼儿产生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宽容的心对待幼儿,并给予谅解。
3、相信每个科学家是从探索开始起步的。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科学家,科学家也有他们可爱的童年。而幼小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但是,儿童的好奇心好比是星星之火,还需要成人的支持才能燎原。因此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就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也就是说幼儿的好奇心能否打好基础,关键就得看你教师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如果教师为儿童设置太多的“禁令”,就会使儿童受到过多的束缚,而经常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儿童的行为也循规蹈矩,更谈不上探索了。相反,如果教师能理解幼儿的好奇心,并采取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能够容忍而不是禁止儿童的一些“越轨”的行为,理解而不是嘲笑儿童的一些“愚蠢”的想法,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样就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是被教师所接受的,即使做错了什么也不要紧。这样,他们就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探索、大胆地尝试。同时,也只有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儿童才会有创造性的表现。所以维持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探索兴趣,相当重要。当然幼儿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有时找到了蕴涵的科学道理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要善于细心地分析,化繁为简的去解释。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使他们天生的科学火花闪耀出更绚丽的光彩。
从“螃蟹吐泡泡”案例中我真正理解了:新《纲要》中所说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句话。知道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抱着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不要生硬地去抢孩子的“球”,只有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时,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使幼儿独自走完探索的旅程。
湖州湖东幼儿园 朱亚琴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