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妈妈讲道理的迂回战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8-25 16:38:01
我女儿6岁多了,和大多数独生子女一样,她对批评、教育很敏感。不给她讲道理吧,肯定不行;但逮着事就乱说一气吧,又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这两年,我有意研究了一些“讲道理”的方式方法,还挺有效果,希望能给其他年轻妈妈一些启发。
把表弟的玩具拿回了家……休闲 居 编辑
我常带女儿去她姑姑家,她和小表弟很合得来。有一次,她悄悄将表弟的玩具带回了家。被我发现了,她很紧张。
妈妈的做法:
我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平静地问她:“如果弟弟拿了你的玩具,又不告诉你,你会不会着急呀?”女儿点点头,我接着说:“你弟弟现在肯定在找玩具,你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过几天就把玩具送还给他,好不好?”女儿愉快地打了电话,还约好了下周日去还玩具。
孩子的心是单纯的,她拿表弟玩具这件事,和大人的“顺手牵羊”不是一个性质。我想,如果我板起脸,严厉地批评她,再讲一番“不要拿别人的东西“的大道理,女儿当时可能听话了、服从了,但心里也许会留下阴影,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甚而缺乏自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是错的还要做,到那时候,妈妈后悔也来不及。
老师的点评:
五六岁的孩子道德观念还没有形成,不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喜欢”、想“占有”而随意拿走别人的东西,所以,请千万不要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偷”!
当然,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视而不见也不行。因为这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也鼓励了他的物质占有欲。这时候,您应该给孩子一些特别的指导。
首先,父母一定要冷静,不要打也不必骂。简单粗暴的打骂既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随便拿的道理,有时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这位妈妈的做法很可取,用平心静气代替大动干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既使孩子明白了道理,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然,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教导在先。比如:平时,妈妈可以和孩子玩一玩借玩具的游戏——“这个玩具可不可以借给我玩一玩?”,让孩子知道在得到别人的允许之前,是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父母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讲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看到耍赖孩子的坏榜样……
女儿和我一起上街时,见到喜欢的东西,常常会磨着我买。
有一次,在大商场里,我们遇到一对母子,那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一定要让妈妈给他买一个高档玩具,那位妈妈不答应,小男孩便坐在地上大哭,怎么哄都不行!那位妈妈为免尴尬,只好掏钱给他买了玩具。
妈妈的做法:
我看女儿一直回头看那对母子,好像对刚才的事情挺有兴趣、挺有想法,就问她:“你来当法官,‘评判’一下,刚才那个小弟弟做得对不对?”想不到,女儿的评判还相当公正,她说,那小弟弟真丢人,坐在地上撒泼是不对的!那个妈妈的做法好像也不对。
于是,我就给了女儿几种答案,让她替那位妈妈选择应该怎么做:一是将儿子打骂一顿,硬拉回家;二是不理他,掉头就走,藏在一边,等孩子跟过来,回家再教育;三是儿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女儿想了想说,第二种方法比较好——这其实也是我最常采用的方法。
接着,我又给女儿讲了父母挣钱养家的辛苦,全家人买东西都应该量入为出等等,女儿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说教。
通过别人的事例迂回教育,既提高了女儿的分析判断能力,也使她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教育。
老师的点评:
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耍赖,父母尴尬不已,这样的场景我们常常见到。文章中的妈妈很有教育机智,抓住了这样一个教育良机,让女儿自己去判断和思考。“旁观者清”,虽然自己也有“前科”,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女儿分析得头头是道(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真好啊),并且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妈妈的再次教育。这种方法对于年龄稍大、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孩子非常适宜。
由于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而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差,所以当愿望、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以哭闹来表示自己的愤怒或“抗议”。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最重要的是,对待无理要求,父母的态度要“强硬”,并通过“冷处理”、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软”处理。平时,则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安排一些小任务,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遭遇淘气男孩……
有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一脸不高兴,我知道一定有问题。果然,她说班里有个小男孩在站队时老是挤她。
妈妈的做法:
我想,也许这小男孩太淘气了,“欺负”了我女儿。但是,小孩子之间一般不会有真正的恶意,父母没必要夸大这些小小的矛盾,更不该让孩子以牙还牙去攻击对方。这种时候,一种“积极逻辑”可以帮助孩子化解矛盾,结识新朋友。于是,我故意问女儿:“你认为他是故意挤你呢?还是无意中碰了你呢?”女儿想了想,肯定地回答说,他是故意的。我又按照“积极逻辑”对女儿说:“是不是他想做你的朋友,又不好意思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表示友好,所以就碰你一下呢?他看你的拼音学得好,画画也很棒,他大概想要跟你学呢。”
一席话,说得女儿气全消了,小脸露出笑容,她说:“那我明天就去问他,他要是想做我的朋友,我就教他。”果然,女儿和那个淘气小男孩一来二去,成了好朋友。
以后,女儿和其他小朋友有了冲突,她都会按这种“积极逻辑”去处理。
老师的点评:
孩子在幼儿园一起玩耍,发生争执和矛盾很常见也很正常,多数并非恶意,而是与孩子的语言和交际能力有关。但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并可能指导孩子:“别人打你,你也打他!”。而文中妈妈的观点和做法真是难得,很令人赞赏——“没必要夸大这些小小的矛盾”、“更不该让孩子以牙还牙,去攻击对方”。妈妈巧妙地化解了女儿的不快,还教给女儿从光明面看事物的正确视角。我相信,有了这样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更容易感受快乐。
当然,待人友善绝不等于胆小怕事、懦弱退缩。有时幼儿园里真的有“小霸王”,会“逞强欺弱”,那么,文章中妈妈的做法对于生性开朗的孩子可能更适用,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父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疏导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以及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当孩子受了“欺负”,向你诉苦和抱怨的时候,你首先要表示同情、理解和关爱,允许孩子述说心中的委屈和不快,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了解他的感受的,同时对孩子加以安抚;等孩子情绪基本平静下来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你可以问问孩子: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或者引导孩子来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孩子说“我不敢!”“我不知道!”或者说“他打我,我也去打他!”这时父母既不可嘲笑孩子的胆小,也不可责备孩子的鲁莽。父母应该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一定可以找到适合他的正面积极的解决方法。
采编自:为了孩子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