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战争”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1-27 09:06:46
魏晋时代的孔融曾对弥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我们从小受父母教导,"孝者,天之经,地之义,百行之首",于是牢记"百善孝为先"。孔融视亲子关系为"瓶中寄物",倒出来便完事大吉。如此推断,亲子之间如同路人,亦可启用社会上的契约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订合同、办公证、按劳付酬等等。这样的伦理未免极端。但是,倘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味强调赐恩于子,责望他们报偿,否则便为"忤逆",这种"放债取息"的生育观也未免极端。为人父母者,要有思想准备,随着孩子长大,步入青年期或成年期,代际冲突是难免的。
年轻人一方面想脱离父母,另一方面又意识到需要依赖父母,这会使年轻人感受到一种持续的压力。他们不再希望听到"某某家的小孩"这些字眼,意欲建立自己的个体认定,但又不得不维系父母的关系。年轻人的冲突心情也是父母的心情,他们既希望孩子独立,又希望孩子继续依赖。于是,父母可能给长大的孩子双重信息:说的是一回事,实际上传递的却是另一回事。休 闲 居编辑
孩子与母亲的冲突多于孩子与父亲的冲突,也许母亲一向对子女介入较多,并且觉得很难放弃这种介入。这种冲突不一定导致与父母的决裂,也不一定导致与社会价值观的决裂。事实上,尽管年轻人在亲子关系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效应,但真正的混乱和骚动仍很少。一般说来,亲子之间不会为经济、宗教、政治立场而争吵,大部分争吵涉及功课、家务、社交、约会、外出时间的长短、个人服饰等小事,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冲突源:(1)夜晚回家时间;(2)学业成绩;(3)社交生活;(4)花钱多少;(5)衣着;(6)隐瞒过失;(7)休闲时间的安排;(8)喝酒、抽烟;(9)家务;(10)在家呆的时间愈来愈少。
大多数冲突的解决不如想象中的那般麻烦。争吵可能反映子女对独立的渴望,也可能反映父母仍用管教幼童的方法制约年轻人。冲突的情形在青年初期较频繁,18岁以后又渐渐减少。随着年轻孩子身体的发育,他们与父母的争吵开始增加;与母亲争吵较多的女孩,身体成熟得较快,因为女孩在寻求独立时,母亲的监督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影响青春期激素的分泌。
过早要求独立和分离,可能给年轻人带来一些困扰,例如疏远、淡漠、易受不良同伴影响,甚至吸毒、不成熟性行为等。但是,父母也不应该不让孩子去冒任何风险。正面的、积极的探索,例如尝试一种新活动、交一个新朋友、学习一项困难的社交技能、接受一种新的挑战、抗拒同伴的一种新压力等,可以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长大成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