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几种不正确心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3-27 19:29:50
1、把孩子搞成静止状态
多数孩子好动,这是孩子们在学习、完善身心机能。但由于孩子的机体还稚嫩,动作还不熟练,免不了常常闯祸:不是打翻了盛满水的杯子,就是把东西搞乱了。妈妈们常常心急火燎地叫孩子“别动!”“安静下来”,甚至施以惩罚。这时,孩子的心理需要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留下阴影和不满。休 闲 居编 辑
这时妈妈应当帮助他们的行动。用指示就够了,不要试图替代他们完成部分动作。用指示为孩子们的行动注入秩序,促使他早日学会他们真正想做的动作。蒙特梭利博士说,一旦儿童有了方向,动作有了明确的目的,儿童便会安静下来,且心满意足,成为一个热切积极的工作者,看起来平静,满心欢喜。
2、认为孩子应象大人一样成熟和中规中矩
妈妈、爸爸带着孩子与熟人、亲友相遇时,一般会要求孩子招呼大人,并礼貌地有问有答。但多数孩子并不像大人一样那么有礼貌和懂事,而是表现得不理不睬,甚至立即走开,大叫着去关心一件另外的事。尴尬的大人往往立即责备孩子或抱歉地说孩子很不懂事的话。
其实孩子不做这些,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孩子还没能熟练地把握社交的环境,有时大人的要求和其他大人的关心问候会给他们带来压力。此时责备孩子会挫伤孩子掌握社会礼仪的能力。有的孩子会表现得懂事,按照大人期望的去做,但心里并没准备好,表面上在做,内心很紧张。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出一定的内向,不太喜欢社交。
因此,大人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中规中矩地招呼、问候,给孩子做榜样,同时也要孩子向朋友问好,但不论孩子如何表现,都宽容对待,一笑置之。
3、把孩子的行为看成无效、可任意制止
孩子在玩纸张、杯碗等不是玩具的物件时,常常会“危及”到一些附近的物件,孩子还会想起其它房间的一些容器或摆设、饰品,兴致勃勃地搬运过来赋予其功用。这些活动总是把环境搞乱,或把物件、家俱弄坏,甚至损坏。这种时候,一部分妈妈会在她发现后即时予以制止,甚而喝斥;有的妈妈会因孩子动了其心疼的东西而打孩子的手,即便孩子哇哇大哭,妈妈也毫不动摇地把他们赶走,把物件恢复秩序。
而孩子们玩大人买来的玩具就往往受到鼓励,至少大人会认为孩子就是应该玩玩具。其实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与大人的认识恰好相反。孩子们不会长久地对玩具感兴趣,实际上他们可能会感到无聊。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大人与社会。所以他们对房子里摆的东西更有兴趣,他们知道这是环境的一部分,他们似乎希望象大人一样用这些东西在家里做事。虽然看起来他们目的不明确,但他们无疑是很投入、很认真的对待他们从事的“工作”。我们肯定他们其实是在学习,是中通过学习环境而构筑其意识。所以妈妈们应该让孩子继续发挥创意玩下去,自已自得其乐地在旁边看书。
4、不择手段吸引孩子做满足自己愿望的事
多数妈妈总是能看到孩子不愿做自己要他们做的事,例如,妈妈希望孩子快快地把饭吃完,或吃多一些饭,孩子却总是磨蹭着不肯吃;妈妈希望孩子乖乖睡午觉,孩子却很活跃;妈妈孩子表演节目,孩子不乐意;妈妈希望孩子学英语,孩子却很快就不感兴趣,等等。有的妈妈很生气,也有的妈妈很狡猾地抛出一个诱饵:孩子,你做了妈妈给你买雪糕,或做好了带你出去玩。
利诱是比较常见的手段。但不是对所有孩子都管用。许多孩子都会乖乖地把大人要求的事做完,去获取大人许诺的利益。有些孩子却无视利益,怎么说也不动心。还有的孩子看在利益的份上,一开始高高兴兴去做,但很快就决定放弃这个还没得到的利益,因为他实在不乐意做那件事。
也许妈妈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有必要。即使有必要,是否可以利诱。培养孩子重利一定不是妈妈们想要的结果。
5、认为孩子应该按自己的意志成长
父母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形成一些观点,诸如什么职业好,什么职业不好;哪些才艺应该具备,哪些活动无关紧要,等等。在这些选择面前,有些父母认为完全应由自己为孩子做主,孩子还不懂事,不能自己选择。如果学一学蒙特梭利的原著,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并不会一味贪玩,他们是喜欢严肃认真地工作的。轩为如果给孩子提供多种途径,将看出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仅对亲子关系有益,而且孩子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因为其学习的动力是兴趣。
父母的意志还往往表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着装、出行时间、接待客人,以及如何学习等等。在这些日常事务上与孩子共同讨论,可以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但如果大人的意志过于强硬,则可能会出现孩子的逆反,或养成孩子严重依赖心态。前者表现在个性强的人,后者表现在个性温顺的孩子身上。所以父母要明白,我们不可能替代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只是他们成长环境中的肋手。
6、希望孩子做娱乐自己和朋友的举动
孩子往往都是天真可爱的,还有的十分逗乐。这些往往取决于孩子的天然禀赋而非大人的教育。有的父母易于使自己沉醉于这种孩子带来的乐趣之中,也可能会给孩子留下一些问题。例如父母乐于让孩子给不同朋友还来快乐,于是孩子往往要多次表演,而表演的内容往往又是父母觉得最有趣的,因此是重复的。有时孩子会厌倦。又由于此类表演一定赢得众人掌声、笑脸和赞扬,使得孩子因这类对人生并无重大意义的行为习惯了捧场,长大后可能出现难于面对挫折。如果是孩子的德行如谦让等行为受到捧场又不同,其德行如果伴其一生,其受挫必少;即使受挫,其人也不难承受。这是因为这个受到赞美的行为,不是表演这一类的虚饰,而是有益其终生的美德。
7、生硬、粗暴地对待孩子成习惯
有时看见妈妈随意地用“呛人”的说话口气拒绝孩子,相应的表情、动作也显得生硬粗暴。年幼的孩子则显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的妈妈也许并非对孩子有什么不满,或并没有什么针对孩子的情绪,毕竟在妈妈的意识里孩子是年幼不懂事的。妈妈的表现也许只是说明她的心情不佳,或习惯了随意地对待孩子。但是妈妈要了解,这样的方式如果是家常便饭,则对亲子关系是有害的。同时,孩子向妈妈学习了待人的简慢与随便。
一般这样的妈妈也不善于相机表扬和嘉许孩子,这样孩子从妈妈处受挫多而受肯定与支持少。即使妈妈其实是很受孩子的,但孩子易养成妈妈不愿看到的不自信的性格。
8、要求孩子回报母爱
有时会听到妈妈对孩子说:“你看,妈妈做这些都是为了你。”,有的妈妈还会接着说:“你长大以后不要忘了妈妈为你做的事哦。”这样的说法笔者认为会产生妈妈不愿看到的效果。妈妈说的时候也许无心,但听起来却象是对母爱索求回报。可不是大人才会这么想,小孩比大人更敏感。这样的说话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或近或远、或清楚或模糊的反感情绪。
如果孩子是温顺的,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以至于他长期觉察不到,待到成年以后在某个阶段母子关系出现问题他才会察觉,因而会把对妈妈这一点的反感表面化。
如果孩子个性较强,则这样的说话会造成孩子说不理由的对妈妈的回避,甚至疏远。如果家庭及亲子关系还存在其他问题,情况就更难办。
究其原因,妈妈的话对孩子形成了心理压力。有的妈妈是理直气壮地要求回报,有的妈妈并未有清醉的要求。但如果在生活中没有教会孩子“爱”的能力,这样的要求,只会使妈妈适得其反。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