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我要画画我有“画”说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29 12:34:36
绘画是艺术生活中重要的一环,亦步亦趋是幼儿期中重要的本能与活动,不但可促进大肌肉发展与认知能力。亦有丰富心灵、抒发情绪之效,对于智慧启发、激发创造力,都有意想不到的助益。而放眼世界,从生活中所要接触到的一切事物,乃至于商业理论中所提到品牌价值,都与艺术及美感息息相关。休闲居 编 辑
PART 1
就从涂鸦开始!
幼儿绘画可说是幼儿心象的一种表现,和语言一样可以传递情绪与感觉,并从中满足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从涂鸦期开始的绘画活动,亦有助于大肌肉发展、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的增进,在幼儿的心智发展上有着指标性意义。
妈咪,我要画画!
涂鸦需要工具,可以是蜡笔、色笔、圆珠笔等各种材料;而工具的使用,则与幼儿的手部抓握能力及精细动作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要让孩子握笔或是使用各种材料进行涂鸦活动,要先考虑到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是否够成熟。通常在一岁前后,只要提供画笔等工具,幼儿就会有涂鸦的行为出现。
不过,不要因此奢望孩子刚会拿笔就开始画画,幼儿学会抓住东西时,通常第一个反应是将东西往嘴里塞;接着才会试探性地玩弄着画笔,看看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能不能组合变形。之后经由成人的引导或是幼儿本身的领会,了解画笔的功能之后,才会拿着画笔到处乱画。范琼方老师表示,幼儿可由涂鸦的过程,学会握笔的方法,熟练各种线条的展现方式,并从不断的重复练习中,学习到礼觉的控制能力,同时从大肌肉的熟练活动中,增进自我的自信心。
因此她就建议家长,与其不时地禁止幼儿到处乱画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不如规划一个空间让孩子尽情自在地涂鸦。因为孩子个头小,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可以只是家中的一隅,贴上几张大型白报纸让他随意地涂鸦,孩子就能从中满足创作的乐趣。
绘画不能教吗
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不是教出来的,而未受惯性制约的幼儿一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是天生的创意大师。
而最能展现创造力之绘画,幼儿会以完全直觉式地观察画同“心像”,这是他们的本能。绘画不能教,是怕家长或成人的过度介入,会在有意无意间将自身的价值观与喜好套在孩子身上,不但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态,并扼杀了天生的直觉与创意。
随着孩子的年岁增长,这片想像沃土若未经过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所以,艺术与绘画虽不能教,但并不表示完全不能介入,除了之前所说的要提供孩子一个自由的创作环境之外,太小的孩子也需要在家长的陪伴引导下,认识绘画的材料;等孩子再大一些时,更需要色彩感与色彩的调教培养。
要培养美感及对色彩的认知,最好的方式就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做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色感智商并非随着智能提升而自然增长;需要经由不断地练习与摸索方能进步。
幼儿的绘画发展阶段
2-4岁——涂鸦期
涂鸦在幼儿的发展上别具意义。2-4岁的幼儿,从涂鸦过程中学习到点、线等符号,并发现了这些符号与手部动作的关系,是人生中创作记号活动的开始,也就是说幼儿慢慢地从无意义的手部动觉模式进展到创作模式。早期的涂鸦活动帮助幼儿大肌肉的发展,并且从重复的动作中学会视觉的控制,在这一段过程中因动觉与视觉的经验逐渐累积,而丰富了书中的内容。
对较小的婴幼儿而言,涂鸦活动是一种错画的表现,也就是说是点、线或是圆像等圆型彼此纵横交错的图画,不一定具有意义,但他们可从中练习大肌肉活动,手眼协调能力。
4-7岁前——前图示期
4-7岁是幼儿已将心理意像与实物间的关系逐渐表达出来,即是所谓的“前图示期”。此时期的孩子越是热衷尽性的绘画,心灵越能满足;并从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个人的模式。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以自我中心的方式看世界,虽充满着好奇心与想像力,但因为还未有足够的认知与逻辑能力,在给画的操作模式上仍属直觉性的,会以各种不同的抽象符号来画出心中所想,而非真正他们所见到的。
“教”与“引导”一线之隔
范琼方老师指出,“教”与:“引导”只有一线之隔,就看家长的态度与方式。举例来说,不好的“教”,就是画了样本,要孩子依样画葫芦地跟着画一遍,要知道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下一次;孩子已经产生依赖之心,或是怕自己画的得不到称赞,就不会想要用眼观察,用脑去想像。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家长引导孩子去观察,从中去想像,例如要孩子将他所看到的画下来。如果他说他不会,别急着画样本给他看,先让他试着说说看他看到了什么,当他可以简单地描述出一些轮廓时,他自然就能以自己的方式勾勒出心中的那个意象。
就算只是画一朵花,孩子可能会用很麻烦迂回的方式才能画出来,而画出的也可能根本不像一朵花,或是涂上了奇怪的颜色。但是谁说花一定要是什么形状或颜色呢?画得像不像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在这段过程中如何建构自己的认知模式,并从中获得创作的成就感。家长若是在此时过度介入,只会让孩子天生的创意,被牺牲在成人既定的框架之中。
也许比较忙碌的家长们会觉得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无意义的涂鸦是很浪费时间的事,先不论涂鸦对孩子的重要意义与其带来的好处,光是亲子共处时光的甜蜜温馨及所增进的亲子感情,都值得你为孩子花这些时间。
范琼方老师表示,家长不用无时无刻陪着孩子,亦可以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偶尔看看孩子画了些什么、事后耐心听他怎么说就足够了。“孩子要的只是创作空间与亲子共处的时光而已。”她说道。
DO NOT父母不该做的事
·强迫幼儿接受你的个性,帮助他创作或“订正”其创作
·过度重视创作的结果
·期望幼儿的创作要合家长的喜恶
·胡乱地称赞幼儿的创作
·与其他幼儿做比较
·指示幼儿“该如何做”
·任意以奖品为诱饵要孩子创作
·限制幼儿的创作环境与方式
DO IT父母应该做的事
·尊重幼儿的创作是其个性的表现
·重视过程中带给孩子的正面效果而非注重事后的创作成果
·接纳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会与你不同
·不做没意义、敷衍式的称赞,但对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意见时要给予鼓励
·鼓励幼儿欣赏与尊重他人的创作
·让幼儿有多种尝试的机会与选择
·鼓励幼儿自发性地表现自己
·提供一个安全而自由的创作环境
美感教育从生活中开始
绘画只是美感教育中的一环,如何将美感落实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才是国内的家长们应该积极学习的。美感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要让孩子成为画家、艺术家或鉴赏家,那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它虽看不到立即的成效或好处,但是它帮助孩子启开另一扇窗口,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他遇到了各种的挫折与磨难时,美就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也许是一幅画、一首诗歌,都能让他找到身心安顿之处、萌生勇气,继续走下去。
美感教育该如何开始?范琼方老师提出的建议是:以大自然为师。都市的孩子缺乏与自然接触的机会真的是很可惜,无论是湛蓝的天空、飞舞的彩蝶、绽放的花朵或是潺潺的水声等,大自然的一切就是美好的起点,多带孩子离开都市去接触大自然,让他自己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感受,都能逐渐建构属于自己的美感经验。
此外,把握名画鉴赏的机会,也是让孩子参与接触艺术的另一种好方法。进入美术馆或展览会场之前,应有相当的暖身动作。只在室内里作画,眼界与格局都会日渐狭窄,因此艺术鉴赏已成为欧美美感教育的重点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完整的艺术观。
“如何欣赏艺术”也是一种艺术。若只是一窝蜂的跟着大批人潮凑热闹,孩子看不懂,产生不耐,也影响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览会场的嘈杂与空气流通不良,及许多不守规矩人士的“错误示范”,只怕孩子学会的是一堆坏习惯,或是想到艺术就头痛,反而成了一个不好的开始。
专家点评:
“绘画不能教吗?”对幼儿来说真是不能教的。做父母的只能像秘书那样,在旁边协助他的涂鸦游戏;像精明的大厨买菜那样,用廉价而足量的绘画材料那样供他涂鸦。万万不要自己当总裁去指导孩子画画,也不要当人力资源部经理,以为自己发现了新的天才。
用平常心看孩子画画,用平常的价钱买画具,用比平常稍为热情一些的声线和表情表彰孩子的涂鸦之作,即使是墙上或床单的作品。
能这样,孩子一定快乐!
PART 2孩子“画中有话”?
画中暗藏心事?
孩子的画作中有时蕴藏着他的心事,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家长当然无法轻易看出或解读,因此范琼方老师给家长的建议就是“倾听孩子怎么说”。孩子有时会以拟人化的暗示来表达心中的情绪,范老师举出了过去辅导过的一个例子:小女生画了许多会笑的花,每朵花儿都在笑,但是其中一朵却在哭泣,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画这些花的意义,也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一朵花在哭泣,与其胡乱揣测,倒不如鼓励孩子说出来。
结果孩子的答案是:因为其他的花儿都不理她,所以她好难过的在哭,家长这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可能出了问题,这才去找学校的教师了解孩子是什么原因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挤。所以想要从画作中了解孩子的心事,不但要听孩子说,“而且要耐心地听完,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范老师补充说道。
此外,她亦提醒家长不要以孩子的用色习惯来衡量或揣测其心理状况,例如喜欢黑、灰色系就是比较沉郁的孩子,其实这种结论未免太过武断。成人才比较可能以心情来决定当下使用的颜色,并表现在衣着、彩妆或其他方面;但小小孩对颜色的喜好,则深受电视等媒体与家中成员的影响,例如喜欢使用黑色系表现的孩子,可能有个偏爱黑色系的妈妈。
妈咪,我有“画”说!
画作是幼儿一种无声的语言,当幼儿还无法以明确的语言表达心中想说的或是困扰时,可借由绘画以不同的线条与色彩,代替口语“说”出来。此外,有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的孩子,也可从其画中找寻病因,以为诊治线索,并以绘画做为治疗的手段之一,疏导郁结的情绪,协助病童恢复和外界的沟通,即所谓的“绘画治疗”。
若孩子因画出心中想说,而受到成人的批评或指责,以后他再也不敢画“真画”,只画“大人想看的”,与成人之间的沟通管道从此关闭,情绪抒缓的出口也少了一个。就算孩子喜欢画一些恐怖血腥的画,只要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差行为,父母就无需妄自揣测或过度紧张,也许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不要急着作道德教育,要先寻找问题的核心。必要时可寻求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协助,从幼儿绘画形色中的组合与象征,分析幼儿的心理状况与投射,借以诊断幼儿的问题并寻求矫治方式。
人物绘画之心理表征意义
这个部分摘录自范琼方老师的另一本著作《艺术治疗——家庭动力绘画概论》,重点在于借由幼儿画作中常见的人物特征、所展现的样式及一些象征符号,让家长初步了解其中可能蕴含的心理意义,以建立对幼儿心理认知的另一种管道,并能适时地协助幼儿克服或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扰。
头部
虽然把头部画得很大是很多幼儿常见的绘画习惯,但亦可能是太过自信的表征,或是不满意自己的体格;若是画得太小,则可能暗示着自卑与薄弱感。
脸部容貌
过分强调与加重容貌表现可能是较自卑而具有攻击性;而模糊的表现则可能暗示着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胆怯;若是完全省略脸部容貌或是不当的描绘,则可能意味着较差的环境接触能力。
眼睛
把眼睛画得很大、很黑或很凶的样子,显示着以行为表现出攻击性倾向,或是社交焦虑;若是把眼睛画得很小或是没有眼珠,则可能是个体较为内向或自我专注。
耳&鼻
以透视画法画出大耳朵或是强调大耳朵,可能有听觉上的困扰或对他人的议论较为敏感;而强调鼻梁的画法,则可能是较具攻击性倾向或是有气喘方面的疾病。
嘴
太过强调嘴部的画法也许是在口语表达上有问题;用类似V型画出人物露齿而笑的方式,在幼儿绘画中常见,但若是同时强调了牙齿的突出,通常与忿怒、生气有关。
手部
手是身体结构的主要操作部份,若是画出来的手是长而有力的,意味着个体想控制周围环境的欲望;若是模糊不清或是省略,则可能是在团体中缺乏信心并有无助感,将手部画得很大与攻击性有关,若是涂黑,则意味着焦急与罪恶感,并与攻击行为及手淫有关。
腿部
把脚画得很长象征着强烈的自主性需要;画得很短则可能意味着被压抑或是不能自在活动的感觉。画得过度细长意味着缺乏安全感与依赖,没有脚则是逃避的表现。
躯干
身体两边极不对称则可能是个体觉得身体中的某一部分不如人,因而产生了否定或压抑的心理;过分夸大地描绘身体某一部分,则是个体对这个部分有先入为主的热衷或是执着的观念。
采访撰文/陈华樱
采访咨询/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心理硕士 范琼方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