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风湿寒性关节痛如何辨证论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3-23 17:09:19
根据风湿寒邪侵犯人体的偏重不同,中医把风湿寒性关节痛辨证分为五种类型。
(1)风重型关节痛休 闲居 编 辑
主证:全身各关节、肌肉游走窜痛(酸痛),脉多浮缓或弦缓,舌质淡、苔薄白,其特点是每遇刮风则病情加重(酸痛难忍),疼痛部位不固定。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但以风邪偏胜为主所致。多因营卫不和,腠理开泄失常,感受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经络,闭阻气血筋脉,故见关节疼痛。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故疼痛呈游走性。风性轻扬,其侵多在肌表,故脉浮,苔薄白。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秦艽10g,麻黄6g,羌活10g,独活10g,肉桂4g,当归10g,威灵仙10g,葛根10g ,茯苓10g,甘草9g,生姜5片。
方解:方中用防风、秦艽、羌活、独活、麻黄、肉桂祛风散寒;当归、威灵仙、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和中调营。全方共奏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又兼能养血通络。
(2)湿重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时多有骨擦音(软骨磨擦),脉缓或濡,舌质淡,苔白腻或微黄腻。其特点是遇阴雨或接触冷水时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以湿邪为主侵犯人体所致,多由居处潮湿,涉水冒雨,食凉饮冷等致风寒湿邪侵入肌肤经络,留着不去,闭阻气血,故见关节痛。因湿性重着,其性粘滞,故见局部沉重酸楚,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或缓,均为湿胜之征象。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苍术10g,羌活10g,独活10g,莶草15g,防风10g,制川乌6g,麻黄6g,桂枝 6g,当归10g,川芎10g,甘草10g,生姜3片。
方解:方中用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莶草祛风胜湿;川乌、桂枝、麻黄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止痛;甘草、生姜健脾和中。全方共奏除湿健脾、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3)寒重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固定性剧痛或挛缩拘急,疼处有冷感,脉弦紧或沉紧,舌质淡苔白或白滑。其特点是遇冷病情加重,遇热则病情好转。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以寒邪偏胜为主侵犯人体所致,多由机体阳气不足,寒邪侵袭,寒凝气血,经脉不通,故见关节疼痛;寒性凝滞,故多呈挛缩,拘急剧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达,故皮肤发凉,病处有冷感;寒遇热则散,气血流畅,故得热病情好转。脉弦紧,舌淡,苔白均为寒胜之象。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10g(加白蜜先煎),麻黄6g,芍药15g,黄芪15g,鸡血藤30g,乳香、没药各6g,甘草 10g。
方解:方中用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舒筋止痛;黄芪益气固表,且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以牵制、缓和川乌、麻黄;用鸡血藤化瘀通络;乳香、没药以加强化瘀止痛之功。诸药配伍,可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病邪去而又不伤正气。
(4)风湿型关节痛
主证:肌肉、关节既有游走窜痛又有沉重感,脉多浮缓,舌质淡红,苔微黄腻。其特点是遇刮风下雨则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以风湿相兼侵犯人体所致。风湿侵袭关节经脉,气血瘀闭不通故见关节疼痛;风善行而数变,故有游走性窜痛感;湿性重着,故又有沉重感。余均为风湿之征。
治则:祛风胜湿,散寒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防风6g,藁本6g,川芎6g,川萆15g,蔓荆子3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药,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为臣药,祛太阳经风湿,且止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川萆以加强祛湿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成祛风胜湿之功,并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自止。
(5)寒湿型关节痛
主证:患病局部发凉(出冷汗),固定性剧疼,且沉重发板,严重者活动困难,甚至呈瘫痪状态,失去劳动能力,脉沉缓或沉紧,舌质淡,苔滑或白腻。其特点是遇冷或阴天下雨病情加重。
主证分析:本型关节痛是寒湿相兼侵入人体所致。寒凝骨节,湿阻脉道,故关节冷痛,局部发凉;湿邪滞浊,寒邪凝聚,流注关节,故疼有定处,且发沉重,活动困难。余均为寒湿之征象。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益火散寒汤与海桐皮汤合并加减。
桂枝10g,肉桂4g,干姜6g,制川乌6g,羌活10g,海桐皮15g,苍术10g,防己10g,乌蛇10g ,丹参15g,陈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桂枝、肉桂、干姜、川乌温经散寒;羌活、苍术、防己、海桐皮祛风除湿止痛;乌蛇、丹参通络活瘀止痛;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全方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化瘀止痛之功。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