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时怎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2-13 15:46:45
局部麻醉时常见的并发症有晕厥、过敏、中毒、注射区疼痛和水肿、血肿、感染、注射针折断、暂时性面瘫、神经损伤、暂时性牙关紧闭、暂时性眼麻痹或失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如霍纳征等。
局麻时晕厥是由于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一般因恐惧、饥饿、疲劳、全身健康较差,以及疼痛、体位不良等因素引起。因此术前应做好检查,问清既往史,并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应避免在空腹时进行手术。休 闲 居 编辑
过敏反应多表现在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分延迟反应和即刻反应。延迟反应多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荨麻疹、药疹等;即刻反应是当用极少量的药物后,突然发生惊厥、昏迷、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但二者均不多见。为了预防过敏的发生,术前应详细询问有无酯类局麻药物及其它药物过敏史。值得注意的是,同类局麻药其过敏反应有交叉现象,如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地卡因也不能使用。对酯类局麻药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改用酰胺类药物,如利多卡因,并预先作皮肤过敏试验,或改用针刺麻醉。
局麻药中毒常因用药量过大或单位时间内注射药量过大,以及直接快速注入血管而引起。因此,用药前应了解麻药毒性大小及一次最大用药量,如普鲁卡因安全剂量为每小时不宜超过1g,利多卡因不宜超过0.5g。在注射麻药前,要坚持回抽无血后再注射。老人、小儿、心脏病人等对麻药耐受力低,应适当控制用药剂量。
注射区疼痛和水肿多由于药液变质,或未配成等渗溶液,或混有杂质,或因注射针头钝而弯曲、或有倒钩损伤组织所致。若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感染带入深层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和水肿。因此,注射前应认真检查麻醉剂和器械,注射时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
血肿是由于注射针刺破血管所致。因此注射时不要反复穿刺,增加刺破血管的机会。针尖不能粗钝、有倒钩,注射时操作要正确。
感染多是由于注射针穿过感染灶或针头被污染及局部或麻药消毒不严引起。因此,注射器械及注射区一定要严格消毒,避免注射针穿过炎症区或直接在炎症区注射,并使用合格的麻醉剂。
为防止注射针折断,注射前一定要检查针的质量;注射时注射针应至少有1cm长度留在组织之外。改变注射方向时不可过度弯曲注射针,在有阻力时不要强力推进。
暂时性面瘫多见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注射针偏向内后不能触及骨面,或偏上越过乙状切迹,致使麻药注入腮腺内麻醉面神经所致。待麻药作用消失后,神经功能即可恢复,勿需特殊处理。
神经损伤多因神经被注射针穿刺或撕拉所致,或因注入混有酒精的溶液引起。可出现长时间的感觉异常、神经痛或麻木。应早期积极处理,促进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可采用针刺、理疗、早期给予激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暂时性牙关紧闭比较罕见,在下牙槽神经口内阻滞麻醉时,错误操作,将麻药注入翼内肌或咬肌内,可使肌肉停滞于收缩状态而出现牙关紧闭,但大多在2~3小时内可自行复原。注射时正确操作即可防止其发生。
暂时性眼麻痹或失明多由于下牙槽神经口内阻滞麻醉时,误将麻药注入下牙槽动脉(药物可逆行经脑膜中动脉、眼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入眶)所致。待麻药作用消失后,即可恢复正常。推注麻药前坚持回抽无血后再注入可有效地预防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如将麻药误注入颈椎椎管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全脊髓麻醉,使血压下降或无血压,出现皮肤厥冷、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如麻药浸润麻醉迷走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麻药浸润麻醉交感神经,可出现霍纳征。
为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应掌握好注射标志和方法,正确操作。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