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牙还行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9-20 11:00:21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口腔微生物是许多口腔疾病的感染源, 以龋病和牙周病来说,都是因口腔细菌的存在而发生的。
注意口腔卫生
培养口腔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等,就可使这些口腔疾病的发生机率大大下降。
社会干预必不可少
在工业发达国家,应用氟化物防龋已有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从1982-1994年间在龋病国际会议上,对龋病发病率下降(下降50%以上,个别地区达到75%)原因分析中,一致认为,应归于氟化物防龋方法的广泛应用,其中主要是公共饮水氟化措施,其次是含氟牙膏的广泛使用。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氟片、氟凝胶、含氟漱口剂、含氟食品的使用。某些工业化国家牙周健康已得到明显改善,推行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口腔健康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口腔疾病状况不单单是个体口腔健康的体现,更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反映。
调整卫生政策
前WHO总干事中岛宏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口腔疾病在增加,治疗费用在上升,需要紧急行动起来,需要调整卫生政策,必须培训人员处理新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服务,特别是加强老年保健,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必须继续开展预防工作,必须保证在已经有健康牙齿的人群中采取不导致龋齿增加的新的生活方式有新的饮食习惯,必须寻找有效的价廉的、以及文化上可以接受的传统的口腔卫生方法。
1989年,由卫生部等九个部委联合发起了在全国开展“爱牙日”活动的号召。并将“爱牙日”的日子定在每年的9月20日。“爱牙日”的确定标志着我国口腔预防医学和口腔公共卫生学开始了新的起点。从1989年首次“爱牙日”至今已有15个年头。在这15年中,每年的9月20日都举行“爱牙日”活动。届时,成千上万名口腔医务工作者走上街头,普及爱牙护齿的知识。为国民提供口腔保健的咨询。“爱牙日”活动为提高我国国民的口腔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上海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积极地投身到口腔疾病预防与控制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取得了被全国同行公认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上海市口腔预防与控制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三级牙防网和专业牙病预防保健队伍,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和业务管理方法,成为国内口腔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服务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各项国家指标完成较好的地区之一,市民的口腔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初步出现了“两个纳入,两个重点,两个加强,一个争取(2211)”的新局面,即:将牙防工作纳入初级卫生保健范畴,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议事日程,把重点放到儿童少年和农村、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加强中初级口腔预防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培养,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参与和支持。被国内同行誉为“中国城市牙防模式”。
健康人十项标准之一:牙齿无洞,无疼痛,牙龈不流血
谈谈口腔健康
口腔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健康的标准是: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以及没有口腔疾病。
对于口腔的研究,已经从口腔疾病扩展到整个颌面部,以及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的相互联系。而且,我们已经认识到,口腔还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也是许多不健康因素的载体,例如精神压力、烟酒及其他毒物、某些地方习俗都会有损于口腔和全身健康。
促进口腔健康,不仅是全身健康的需要,也是维护个体自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材料统计报告,恒牙患龋率在50%左右,乳牙患龋率更高达70%以上,口腔卫生状况普遍较差,牙龈炎、牙石检出率均较高,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乳牙龋均与患龋率很高,不仅影响了乳、恒牙的正常替换,增加牙颌畸形,也为成年后患牙周疾病与龋病埋下隐患。中老年人患牙周疾病较严重,老年人失牙较多。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口腔健康状况又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之我国城乡差别大、农村人口覆盖面广,改善农村人口的口腔卫生状况任务艰巨。
世界卫生组织(1984)提出健康人的十项标准中,第8条为“牙齿无洞,无疼痛,牙龈不流血”,要达到此标准,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上海的情况并不乐观,据上海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本市人群龋患率为40-50%,龋均2.5,其中乳牙龋患率50%,65岁以上老人平均缺牙11只,人均患一种常见牙病的患病率98%。
目前,有94%的人群需要专业干预而未接受服务。据估计,上海有2000多名正规的口腔医师,人力人口比值为1:8000,美国的比值为1:1200,欧洲1:1000,日本1:800,香港1:4000,台湾1:3500。在这2000多名医师中,只有1400多名有本科以上学历,医师的素质及医疗技术参差不齐。我们和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常见口腔疾病:龋病和牙周病
龋病和牙周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口腔疾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是影响全身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口腔预防工作的重点。
龋病:俗称“蛀牙”
龋病,俗称“蛀牙”,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世界范围内应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紧随心血管病与癌症之后。但是,虽然龋病的发病率很高,但由于其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不易受到人们重视。实际上龋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甚大,特别是病变向牙齿深部发展后,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全身健康。随着牙齿硬组织的不断破坏,可逐渐造成牙冠缺损,成为残根,终至牙齿丧失,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而且在童年时期可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导致人口健康素质下降。此外,龋病及其继发病作为一个病灶,引起隔脏器疾病的案例也时有报告。
牙周病: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
牙周病,广义来讲,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患病率,在我国患病率更居于龋病之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牙周病,尤其是牙周炎更将成为突出的保健问题。
牙周病会导致牙龈出血、发炎,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移位,患者会有咀嚼无力、食物嵌塞、暴露的牙根也容易出现龋病和过敏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需要拔除患牙,造成牙列缺损,严重影响消化功能和面容美观,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并且,患了牙周炎之后,不仅可能继发其它口腔疾病如牙髓炎症,还可对全身健康产生较大影响。牙周感染引起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明显例子,其它关于牙周炎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等之间的关系尚在研究中。
休 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