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辨证治疗口疮?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6-29 19:50:33
复发性口疮中医称之为口疮、口疳、口疡、赤口疮、热病口疮等,中医辨证施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祖国医学认为口疮的病因复杂,外多与风、火、燥邪上冲,或口腔不洁,口内破损邪毒直入有关;内多与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一般将口疮辨证分为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气血两虚、阳虚夹湿型。均应随证加减,辨证论治。
心脾积热型:症见溃疡生于唇、颊、舌面、齿龈等处,散在多发,如黄豆或豌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甚者可融合成片。溃疡中央凹陷,上附黄白色伪膜,周围红肿,稍高起,有灼痛感,说话或进食时加重,可伴有发热、口渴、心烦、口臭、尿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治疗以清心泻脾、消肿止痛为原则。方剂选导赤散合清胃汤加减。由生地黄12g,丹皮12g,黄连9g,淡竹叶9g,木通6g,黄芩9g,栀子9g,板蓝根15g,生石膏(先煎)24g,升麻9g,大黄(后入)9g,甘草梢9g等组成。休 闲居 编 辑
阴虚火旺型:症见口疮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绵延难愈。溃疡孤立或有2~3个,溃疡中央凹陷呈浅碟状,上覆灰白色伪膜,周围粘膜色淡红或不红,疼痛较轻。可伴口干、多梦心悸、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阴清热、降火敛疮为原则。方剂选六味地黄汤加减。由生地黄12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丹皮12g,茯苓15g,泽泻15g,地骨皮12g,枸杞子15g,天门冬12g,黄芩9g,黄柏9g,当归12g,赤芍9g等组成。
气血两虚型:多见于体质虚弱,或久病大病的患者。症见口疮反复发作,绵延难愈。溃疡散在,溃疡中央凹陷,上覆白色伪膜,周围粘膜色淡。可伴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口唇色淡等全身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以健脾益肾、补养气血为原则。方剂选八珍汤加味。由党参15g,云苓12g,白术12g,白扁豆9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9g,熟地黄12g,山萸肉15g,肉桂12g,阿胶(烊化)11g等组成。
阳虚夹湿型:多见于素体阳虚,过用寒凉药物失治误治者。症见口疮反复发作,绵延难愈。溃疡散在,溃疡中央凹陷,上附白色伪膜且分泌物多,边缘粘膜充血不明显。可伴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口淡、便溏、纳差、胃脘饱胀等全身症状。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治疗以温阳健脾、祛湿理疮为原则。方剂选附子理中汤加味。由附子9g,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莲子12g,白扁豆9g,桔梗12g,炙甘草6g等组成。
除此之外,中医还用吹药、涂药、漱口药、敷药、针灸等方法治疗口疮。冰硼散、锡类散、柳花散、青吹口散、西瓜霜等是局部吹药;鸡蛋黄油、柿霜是局部涂药,用于辨证属阴虚火旺者;浓绿茶、漱口方用以清热解毒、消肿敛疮,治疗辨证属实证者;若溃疡长久不愈,可用吴茱萸适量,焙干研末,陈醋调,取涌泉穴,每晚睡前贴敷,意在引火归源,使上炎之火随辛热之物下行。
针灸可选廉泉、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三里等穴针刺,每次2~3穴,交替使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10分钟。还可选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等穴,穴位注射,每次取2穴,交替使用,每穴注射维生素B1 0.5ml,或当归液1.0ml。还可用点刺法,即用三棱针或毫针,在溃疡面上点刺放血,多用于溃疡红肿较甚,愈合较慢者。耳针可选用口、舌、神门、胃、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脾、心等穴,每次可选数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日稍加力按摩3次,每次10分钟,每3次轮换穴位1次,双耳交替使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