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婴幼儿腹泻的辨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1-30 16:19:11
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正在来临。夏秋之际是婴幼儿腹泻的多发季节。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腹泻病在我国属于第二位常见多发病,婴幼儿迁延反复腹泻,引起肠道吸收障碍,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小儿消瘦、体弱多病及生长发育迟缓。因此,秋季防治婴幼儿腹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过去人们习惯称小儿腹泻为“消化不良”或“肠炎”,近年来统称为腹泻。根据其不同病因又可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指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往往与喂养、饮食因素和气候变化有关。
婴幼儿为什么易患腹泻呢?这是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胃液中胃酸少,消化酶的活性差,而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营养多,相对胃肠道的负担较重,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受邪气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
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健全,血清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时最低,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肠炎,由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儿发病较少,即使患病也较轻。婴幼儿过早、过多地添加大量的淀粉或脂肪类食物,也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发生腹泻。此外,夏秋季节,由于细菌、病毒的大量繁殖,食品污染机会增多,气候突然变化致腹部受凉后肠蠕动增加也可以引起腹泻。夏季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感染而致的腹泻,而秋季腹泻多由病毒引起。
休 闲 居 编 辑
不同病因所致的腹泻临床表现也不同。
细菌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10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往往伴有发热、腹胀和呕吐。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则可见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重症腹泻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
病毒感染性腹泻:多发生在秋季,早期多有发热、呕吐、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色淡质稀薄,呈蛋花汤或米汤样,无腥臭味,容易发生脱水。
非感染性腹泻:多由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这类患儿往往有腹胀、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如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
婴幼儿一旦出现腹泻,首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腹泻次数多,病程长,伴有发热和呕吐的患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服用抗生素,对于轻型腹泻患儿在医生指导下,遵循预防或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的原则,一般很快就能康复。但对于那些由于肠胃功能紊乱而致泻的患儿,单纯使用助消化药物是不够的,应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常可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如可以口服中成药:脾可欣、健脾止泻散、肠胃康冲剂等,对那些久泻不愈,或伴有呕吐、吃药困难的患儿可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小儿泄泻可分为:伤食泄、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等证型。我们在临床选择具有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利湿热、健脾温肾等功效的药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吴茱萸、白术、山药、茯苓等,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匀后敷于神厥穴(肚脐),每天一次,三次为一疗程。此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无痛苦,患儿易于接受,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腹泻患儿不妨一试。(2002.08.30)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