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02 04:17:25
概述 本病是因为药物进入机体后,由于免疫等因素从而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临床上出现贫血、黄疸、酱油色尿等溶血表现。 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溶血性贫血相对较少见,仅占10%,但急性溶血有生命危险。根据发病机理不同,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以下三种(1)药物性免疫,导致有抗体介导的溶血反应;(2)药物作用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如G6PD缺乏者);(3)药物对异常血红蛋白所致的溶血反应。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停止使用有关药物及控制溶血的发生,防止并发症出现。休 闲 居 编辑
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者可有发热,腰背痛,酱油样尿。 2.贫血。 3.黄疸,肝脾肿大。
诊断依据 1.近期有明确服药史。 2.寒战、发热、腰背痛、酱油色尿。 3.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4.实验室有溶血性贫血证据。 5.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治疗原则 1.停止使用有关药物。 2.控制溶血发生。 3.输血。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例以口服强的松及维生素和辅助药为主。 2.重症病例可先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3.贫血严重可适当输洗涤红细胞。 4.严重病例,且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情况下可以选择血浆置换术。
辅助检查 1.单纯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者以检查框限“A”、“B”为主; 2.更明确检查,可选择检查框限“C”。
疗效评价 一、治愈: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血象(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3.溶血病因完全清除。二、无效: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无改变。
专家提示 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