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03 22:29:39
中医病名
萎黄,黄肿,虚损。休 闲 居 编辑
定义及释义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器官、组织中缺乏贮存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铁饱和度均低,在典型的病例中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呈现色素低、细胞小的表现。为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
病 因
中医病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由长期慢性肠胃疾患或长期失血、妊娠失养、加之饮食失调、护理不当等所致。
1.脾胃虚弱: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平素脾胃虚弱,或七情所伤,郁怒伤肝,忧思伤脾而使脾胃功能减退,影响水谷之精微的吸收致化血无源。
2.血证:由于阴虚血热,或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而致长期慢性失血症。
3.肾虚精不化血:一为先天禀赋不足,肾脏素虚;一为后天失养,即由于其他脏腑病变,不能将其精气输送至肾而藏之。另外,因房劳过度或烦劳过度也损及肾脏。
4.虫积:如钩虫侵入人体引起脾胃受损或虫栖肠中,大量吸收人体精微导致贫血。
西医病因
铁缺乏症有一个发展过程,包括贮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最后才是缺铁性贫血期。铁缺乏的原因不外有铁摄入不足、或需铁量增多,铁的损失过多,铁的吸收不良,游离铁丧失增加等因素。
1.摄入不足及需铁量增加:单纯因饮食中缺少铁而发生缺铁性贫血是少见的,但可以发生于婴幼儿、青春期男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的妇女。另外,有一些人长期素食,即使没有失血,也可能发生轻度缺血性贫血,因谷物和蔬菜中的铁含量本来就低,再加上这些食物中的肌醇六磷酸、磷酸、碳酸能使铁变成不溶解的沉淀而不易被吸收,故从食物中摄取的铁,可以少到不够身体所需。
2.铁的吸收不良:因肠道对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多见于胃肠手术后(胃部分切除及胃空肠吻合),由于食物迅速通过胃至空肠影响了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肠粘膜病变、脂肪泄或肠道功能紊乱,均可使铁吸收不良。
3.铁损失过多:慢性失血占缺铁原因的首位,但是几次急性大出血也可造成缺铁性贫血。钩虫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食道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胃炎、胃癌、肠癌、痔疮等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膈疝、肠道憩室炎、胃肠道息肉、肠道远端微血管扩张症等,引起的出血在临床上易被忽视。近年发现服用水杨酸盐也是胃肠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反复咯血,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此外,反复鼻衄、血红蛋白尿、人工瓣膜机械溶血等使铁丢失,终致贮存铁耗尽而引起缺铁性贫血。供血者如供血时间相隔过短,也常发生缺铁性贫血。
4.游离铁丢失增加肠道上皮细胞内含有游离铁,衰老的肠上皮细胞不断脱落,游离铁随之丢失。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及脂肪泄等不仅有铁的吸收不良,且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加重了铁的负平衡。
5、原因不明的缺铁见于用铁剂口服治疗有效。此种贫血目前尚未找到真正的原因,故称为特发性低色素性贫血。应注意除外早期肿瘤的可能。
流行病学
婴幼儿、青春期男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绝经期妇女、长期素食者及胃肠手术后的病人等。
发病机理
缺铁性贫血最明显的改变是许多组织中缺少铁。体内铁的分布最早受影响的是骨髓、肝、脾等贮藏铁的器官。组织中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消失,接着幼红细胞中的铁小粒也消失。血清铁浓度降低至正常范围以下,最后出现贫血。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出现于晚期缺铁较严重时。作为对贫血的功能代偿,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髓量增多。铁与原叶啉结合形成血红素,铁还在甘氨酸与琥珀璃酸辅酶A缩合成δ-氨基果糖酸中作为一种辅酶。在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性贫血。由于含铁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脂类、蛋白质及糖类在幼红细胞内合成的障碍及成熟红细胞内部的缺陷,此类红细胞寿命缩短,易在脾内破坏,补充铁剂可使红细胞寿命恢复正常。
体内含铁酶类的缺乏,如横纹肌里的α-甘油磷酸脱氢酶、线粒体酶;中枢神经介质里的单胺氧化酶、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缺乏,使这些酶在肌肉、脑、心、肝、肾脏的活力降低,引起组织细胞内线粒体肿胀,临床上即出现肌肉疲劳,中枢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障碍也与某些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有关,如恶性贫血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对内因子及胃壁细胞的抗体),对抗胃粘膜细胞,并使之退化。由于胃酸缺乏,即可使恶性贫血并发缺铁性贫血。
病机探微
由各种原因引起脾胃虚弱,脾胃功能减退,胃不能腐熟,脾不能运化、吸收,导致水谷精微不足,化血无源、出现贫血。中医认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即中焦接受水谷之气与精微物质,变化而赤,造成血液。中焦包括脾胃,两者功能失调,即可影响造血。
由于阴虚血热或脾不统血而致崩漏长期不愈,经常反复吐血、便血、咯血、鼻衄等慢性失血症,均可导致血少气衰,出现贫血。
肾主骨,生髓、藏精,血为精所化、故肾脏虚衰,则精不能化血,而致血虚。肾虚不能主水,则见浮肿,甚则有腹水、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停闭等脾肾两虚的证候。
钩虫侵入人体引起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而见腹胀、便溏、恶心呕吐,异嗜等症状,或虫栖肠中,大量吸收人体精微,导致气血虚弱,且由于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故见气血亏虚之象。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1.辩证要点:(1)辨病因病位:由脾虚者多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由失血引起者多有呕血、便血、月经过多等病史。由虫积引起者,多有面黄肌瘦、善食易肌或有嗜异表现。由肾虚引起者多有腰膝酸软、阳萎遗精等,肾阳虚者多见形寒肢冷、腹泻便溏;肾阴虚者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2)辨虚实轻重:缺铁性贫血多属虚症,但由虫积引起者,则为虚中夹实症。病轻者病变损及脾胃,常见食少便溏、腹胀不适、心悸气短、倦怠乏力等症。病重者多损及心肾,出现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阳萎闭经,甚则周身浮肿等症。
2.辨证分型:
(1)脾虚型:
证候:面色萎黄或HUANG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证候分析:本证属脾胃气虚,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虚不运,脾纳呆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食少便溏,气血生化不足,血不上荣于面,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面色萎黄或HUANG白,神疲乏力。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故苔薄腻。气血两虚,故见脉沉细。
(2)心脾两虚型:证候:面色苍白或HUANG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毛发干脱,爪甲裂脆,舌质淡胖,苔薄,脉濡细。
证候分析: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则劳伤心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化源不足,故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HUANG白,舌淡胖,脉濡细。气虚血衰,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发为血余,营血不足,故见皮毛枯萎之症。
(3)脾肾阳虚型: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男子阳萎,女子经闭,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邪内停故见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脾主四肢、阳气虚弱,不得温煦,故形寒肢冷;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水湿内停,故见男子阳萎,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肾,生髓,藏精,精可化血,故脾肾阳虚,则气虚血少,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唇甲淡白,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女子经闭,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
(4)虫积型:证候:除有贫血症状外,尚有腹胀或嗜食生米、茶叶、泥土等,善食易肌,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溏薄有奇臭,神疲肢软及其他虫积见证,苔淡薄,脉虚弱。
证候分析:本证为脾虚虫积之
证,虫积日久,损害脾胃,以致神疲肢软,嗜食生米、茶叶、泥土等异物,善食易肌,脾虚气滞,故腹胀,肠中积热故大便干结有奇臭。脾虚则大便溏薄。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缺铁可分为三个阶段,缺铁(irondepletion, 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IDE),及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三者总称为铁缺乏症, 1982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座谈会提出了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而国内成人尚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
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1, MCH<26Pg, MCHC<0. 3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铁<8. 95μmol/L (<5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 (>360μg/d1)。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60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gHb。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第(2)~(8)条中任何二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贮铁缺乏的诊断标准
(1)血清铁蛋白<14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标准 符合贮铁缺乏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符合者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600μg/L(全血)或FEP/Hb>45μg/gHb。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4.如在有合并症的情况下(感染、炎症、肿瘤等)须要测定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小于6.5ag/细胞,始能诊断缺铁或藉助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作为标准。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由中华儿科学会血液学组制订,1988年全国小
儿血液病学术会议(洛阳)通过。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小细胞低色素表现, MCHC<0.31, MCV<80f1, MCH<26pg。
(2)贫血诊断标准(目前国内诊断标准)。
2.有明显的缺铁病因:如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3.血清(浆)铁<10.7μmol/L (60μg/dl)
4.总铁结合力>62.7μmol/L (350μg/dl),运铁蛋白饱和度9μmol (500μg/dl)
7.血清铁蛋白<16μg /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2至8条中至少两条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注:影响上述的因素很多,除炎症等病理因素和技术操作影响外,年龄,取标本时同(昼夜,上下午)等生理因素也有影响,故应对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诊 断:根据临床上以长期贫血症状为主,可能有反甲的出现。具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如女性多次妊娠以及慢性失血病灶的存在(如月经过多或异常的子宫出血),男性多由于溃疡病等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注意粪便的钩虫卵检查和反复作粪便的潜血试验将有助于诊断。实验室检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铁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骨髓铁消失,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增高),诊断一般不难。但确诊后还需进一步追查缺铁的原因。
病 史:①发病缓慢;②通过病因调查一般约80%的病例可追及缺铁原因;③除一般贫血症状外,严重而长期患者可有一些特殊表现,如眼部病变、脑部水肿、口腔炎、反甲征及吞咽困难综合征等;④对铁剂治疗有良好反应。
症 状:皮肤和粘膜颜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眩晕和晕厥,活动后心悸、气短,甚至心绞痛,心力衰竭。尚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
体 征:
(一)贫血本身的表现:
1.隐性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缺铁初期,仅有贮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正常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降低时,可仍无贫血表现,本阶段亦称缺铁潜伏期。
2.缺铁性贫血早期: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
3.重度缺铁性贫血: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血清铁亦下降或显著降低,铁饱和度降低至10%左右,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上则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的中、重的缺铁性贫血,贫血症状显著。
贫血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和粘膜颜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眩晕和晕厥,活动后心悸、气短,甚至心绞痛,心力衰竭。尚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即所谓贫血的一般症状。这些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血红蛋白带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组织缺氧表现,症状的轻重与贫血的发生程度不一定平行,很多自觉症状往往与贫血的发生程度。发病的缓急及机体各器官的代偿能力有关。
(二)组织中缺铁和细胞含铁酶类减少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表现:有一些症状不一定是贫血本身所引起,而是组织中缺铁或酶类的功能紊乱所引起。疲乏、 烦躁和头痛等在缺铁的妇女中较为多见,这些症状在贮存铁已消失而贫血尚未出现时即可出现,因此有可能这些症状与贫血关系不大,而是因组织中缺少含铁的酶或含铁的蛋白质(除去血红蛋白)而发生的功能障碍所引起。
消化道粘膜病变:舌乳头萎缩,舌苔光红,舌有烧灼感,口腔粘膜变薄,上皮细胞角化, 口腔炎,舌炎,唇炎,口角皱裂等,均为组织细胞中缺铁和维生素B属缺乏所致。舌炎、吞咽困难、口痛同时存在者,称为Plummer-Vinson综合征或Paterson-Kel1y综合征,这种症状的发生大概与咽喉部粘膜萎缩,在环状软骨后引起蹼样组织的形成,同时有食道上段的痉挛有关。该综合征在国内少见。缺铁性贫血患者约有1/2的病例由于胃粘膜功能降低招致胃酸分泌缺乏,有时可发生萎缩性胃炎,后者又可
使铁质吸收困难,使贫血进一步加重。消化道的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暖气、便秘为缺铁常见症状。有一些缺铁患者有异食痹,如嗜食泥土、煤球、冰块、粉笔、浆糊、石灰、生米等怪痹。
外胚叶组织病变: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出现直的条纹状隆起,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称为反甲。皮肤干燥。皱褶、萎缩。头发蓬松、干燥,脱落。主要由于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皮肤上皮细胞功能降低,同时伴有胱氨酸缺乏所致。
贫血严重者,除面色晃白或苍黄外,皮肤常有微肿,这在严重钩虫病患者多见,农村称为“黄胖病”。有些儿童患者甚至表现发育障碍,这与营养不良、寄生虫病造成的缺铁与铁蛋白质都有关。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体 检:贫血貌、反甲,舌乳头萎缩,舌苔光红,舌有烧灼感,口腔粘膜变薄,上皮细胞角化, 口腔炎,舌炎,唇炎,口角皱裂等,部分患者有异食痹和轻度脾肿大。
实验室诊断:(一)铁动力学: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浆59Fe半清除时间加速;血浆铁转换率大多正常,也可加速;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利用率正常或轻度增加。根据这些结果,结合血浆铁的浓度降低,表明在缺铁性贫血时,也有部分红细胞无效生成。
(二)铁耐量试验:缺铁性贫血患者口服小剂量铁后,血清铁浓度迅速上升,可达53.7~71.6μmol/L(300~400μg/100m1)持续2~3小时。在非缺铁性贫血或正常人中血清铁的上升较慢,浓度较低,下降较快或呈平坦的曲线。近年用放射性铁59Fe作试验,测定血清的放射计数,方法更加简便。
(三)红细胞生存时间:用DF32P或Ashby测定法,显示缺铁性贫血时的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至46~85天(正常120天)。
(四)胃液分析:常见有胃酸分泌减少或缺乏,即使用组织胺法也有1/4~1/2的患者无反应,贫血可致胃粘膜病变,而发生胃酸缺乏,也可能先有慢性胃炎,引起胃酸缺乏,然后导致缺铁性贫血。
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铁蛋白未经治疗病例的血清铁浓度常明显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铁饱和度降低。缺铁性贫血血清铁常低于8.95μmo1/L(50μg/dl)。总铁结合力高达71.6~89.5μmol/L(400~500μg/dl)。铁饱和度也明显降低<0.15(15%)。血清铁蛋白可以检出最早期的缺铁,贮存铁下降是血清铁蛋白降低的唯一原因,国内外以<12~20ng/m1作为贮铁耗尽或明显降低的指标。
在缺铁性贫血阶段,以上各项指标的阳性率为:血清铁蛋白95.5%~96.2%,FEP>6.9%,铁蛋白饱和度50%~76.9%,血清铁34。6%~60%,小细胞低色素40%。最好选择两项以上指标组合可提高检出率,血清铁蛋白与FEP两项指标组合作检出率可高达至 100%,漏出率为0。
二、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由于铁的缺乏,血红素的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的浓度增高,大于0.9μmol/L (50ng/dl)。
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但骨髓增生程度与贫血程度缺乏呈明显的平行关系。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在缺铁和贫血较重的病例中幼红细胞胞浆较少,胞浆迟迟不能血红蛋白化,体积较小,边缘不规则,核染色质致密,早幼红和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而晚幼红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多无明显变化。
用普鲁士蓝染色检查骨髓,可反映体内铁贮存情况,这就是骨髓铁染色。检查铁粒幼细胞和细胞外铁颗粒是诊断缺铁较为敏感和可靠的方法。因为缺铁的最早变化是骨髓铁消失,但在缺铁较轻的未经治疗的早期病例中,这种铁小粒不一定完全消失。缺铁性贫血时,骨髓内含铁血黄素阴性,极少找到铁粒幼细胞(正常人20%~90%左右的幼红细胞中,可见到1~5个铁小粒)。
鉴别诊断
1.慢性感染性贫血: 多为正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偶见低色素小细性贫血。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降低,但骨髓铁可正常或增多,骨髓幼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贫血的主要原因是铁利用率减少及红细胞的破坏增多造成的。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由于血红素在幼红细胞线粒体内的合成发生障碍,引起铁失利用性贫血。外周血片上可见双型性贫血表现(有的红细胞为正色素性,有的为低色素性),血清铁升高,总铁结合力下降,铁饱和度增高,骨髓内细胞夕)铁增力。,铁粒幼细胞特别是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一种类型。由于体内维生素B6代谢异常,铁失利用,影响血红素的合成所致。多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血清铁和骨髓铁均增高,色氨酸代谢异常,用维生素B6治疗有一定疗效。
3.地中海贫血: 本病亦为低色素性贫血,但有明显的家族史,除贫血症状外,具有特殊面容,可出现黄疸、脾大,血片上见较多靶细胞,网织红细胞增高达5%以上,血清铁及骨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HBF及HBA2均升高,而缺铁性贫血HBF 1E常HbA2反而减少。
预 后
缺铁性贫血一般预后良好,,如经过适当治疗,可以达到完全治愈。
并发症
一、出血,如消化性溃疡。
二、月经过多可有痛经、周期缩短、月经量增多等。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脾虚型: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