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专业组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5-04 09:47:15
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对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七十年代,在对COPD、慢性肺心病进行大规模、系统的防治研究过程中,为更有效地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Ⅱ型呼衰及其它严重合并症的患者,设立了“重症肺心病监护室”,开展了机械通气及呼吸—循环监测等技术,使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死亡率降低了约50%。从80年代末集中对呼吸支持技术和呼吸监测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于1991年建立了基本符合国际标准监护室格局的RICU,为呼吸衰竭的救治和研究提供了最为理想的临床基地。
随着临床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呼吸衰竭病人的增多,又于1999年重新建立了无论是在规模、设备条件,还是在人员建制、所开展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都堪称国内领先水平的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人材培养及研究基地。休 闲居编辑
一.RICU的设置
按照国际标准格局设置了具有6张床位的RICU,包括由功能相互独立而又共为一个整体的三大区域构成,即病人区(patient area)、中央监护区(central monitoring area)和工作区(working area)。具有独立的集中式高压空气和氧气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过滤和调节空气温度、湿度新风装置。
二.RICU具有的仪器配置
1.带中央监护系统(CMS)的惠普床旁监护系统,包括心电、呼吸、无创血压、体温、脉搏容积血氧饱合度、有创血压、心排出量、吸入氧浓度、呼出气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监测装置。
2.AVL血气分析仪。
3.Datex床旁气体代谢分析装置。
4.BICORE CP-100呼吸力学监护仪。
5.纤维支气管镜。
6.呼吸机:拥有最先进的呼吸机8台(Drager公司 Evita,Evita2,Evita2 Cap,Evita Dura,Evita 4,NPB公司PB840,Hamilton公司Gallieo等)及多台无创呼吸机。
7.除颤器,心电图仪等。
8.有综合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计算机系统
9.各种输液泵。
三.目前开展的治疗与监测技术
1.气体交换:动脉血气分析,肺动脉/混合静脉血液气体分析,吸—呼气体成分监测 吸入及呼出气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呼气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呼吸二氧化碳图(capnography),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经皮氧分压(PtcO2)
2.呼吸力学监测:各种气道压,食道压,流速,阻力,顺应性,呼吸功,呼吸动力,静(动)态呼吸力学曲线(环)等。
3.血流动力学监测:体循环血压和经Swan-Ganz导管监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
4.氧动力学:氧输送量,氧消耗量,氧提取率等。
5.组织氧合状况监测:PvO2,SvO2,血乳酸水平,DO2与VO2相关变化,胃粘膜内pH(pHi)监测。
6.纤支镜检查:包括保护性毛刷或支气管灌洗等
7.氧气疗法
8.胸部物理疗法;
9.吸痰技术。
10.气道湿化与雾化疗法。
11.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
12.机械通气技术:常规正压机械通气,高频通气,无创通气等。
13.气管内吹气技术。
14.营养支持技术。
15.床旁血液净化疗法,电转复及临时心脏起搏术等。
四.呼吸监护室的组织与管理
1.建立了监护室质控指标 。
2.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利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如疾病评分系统(scoring system)和计算机管理呼吸监护室)。
3.制定了合理的工作程序:新收治患者的处理程序,白班工作内容和程序,夜班工作内容和程序,交接班程序,上级医师查房程序,会诊制度,医院内感染的监测制度,仪器的管理制度等。
五.开展的教学工作
1.在本领域培养研究生6名。
2.对RICU医生进行系统培训。
3.对RICU护士进行系统培训。
4.对全国呼吸专修班学员进行呼吸危重症诊治和呼吸监测与支持技术培训。
5.与厂家合作开办呼吸危重症与呼吸监测、呼吸支持技术培训班。
6.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呼吸支持技术培训班。
六.对外交流
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Respironic 公司、英国Zenica公司、Vistalink 公司、美国哈佛大学就七个项目进行国际间合作。
七.在本领域总结的论文和著述
1.王辰,等.机械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效应.中华内科杂志 1994;14(6):391.
2.张杰,等.危重型哮喘并发张力性气胸行机械通气治疗一例.中华内科杂志 1994;33(7):490.
3.王辰,Karl L.Young.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PEEP on pulmonary mechanics in the presence of dynamic airway closure: A model stud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1(4):s327.
4.Karl L.Young,王辰. An intrinisic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lung model:with and without flow limitation. Crit Care Med, 1996,24(7):1261-1265.
5.孔维民,王辰,杨媛华,等.外源性呼气末正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与循环功能的影响.
6.孔维民,王辰,杨媛华,等.外源性呼气末正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的影响.
7.詹庆元,王辰,商鸣宇,等.持续气管内吹气方法的建立及压力释放阀在其中的应用.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9):528-532.
8.詹庆元,王辰,商鸣宇,等.自主呼吸条件下双相气道正压通气与持续性气管内吹气联合运用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54-57.
9.王辰,商鸣宇,黄克武等.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0,23(4):212-216.
10.商鸣宇,王辰,代华平,等.有创-无创序贯性撤机过程中呼吸与循环功能的变化.
11.王辰,代华平,姜超美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压力支持方式撤机中气道闭合压的变化.中华内科杂志,2000,39(6):407-408.
12.王辰,代华平,姜超美.The effect of pressure support titration on breathing pattern. Chest,1996,110(4):s184.
13.叶俏,王辰,童朝晖,等. 比例辅助通气的方法学及疗效评价.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0,23(4):228-231.
14.叶俏,王辰, 童朝晖,等.比例辅助通气不同参数设置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2000,80(6):452-453.
15.詹庆元,杨媛华,王辰,等.容积控制机械通气辅用自动变流(AutoFlow)的临床应用研究.
16.代华平,王辰,姜超美,等.双相气道正压(BIPAP) 通气模式在 COPD 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应用.
17.方保民,王辰,代华平等.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组织氧合状态及机械通气对其影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2):82-84.
18.杨丽,田文燕,王辰,等.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4,机械通气增刊:12.
19.姜超美,王辰,孙继红,等.导引式气管插管更换方法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3.
述评、综述及讲座
1.王辰,机械通气的撤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4,17(6):S31.
2.翁心植,王辰.提高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水平(述评).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5,1(2):51.
3.张杰,王辰,翁心植.压力支持通气的应用.实用肺科杂志,1997,4(2):42.
4 王辰,汪建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0):585.
5.王辰,翁心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1):875.
6.王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中华内科杂志,2000.
7.王辰,叶俏.比例辅助通气的原理和研究进展.世界医学杂志,1999 (3):79-83.
8.王辰.呼吸内科医师应对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承担重要责任(述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7):1-2.
会议讲座及论文
1.王辰,黄克武.呼吸肌疲劳与撤机(第三届全国ICU会专题报告),2000.
2.王辰,詹庆元.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第五届全国呼吸病大会专题报告),2000.
编写专著
1.COPD急性发作期的机械通气治疗.见:王保国主编.实用呼吸机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2.呼吸重症监护室.见:刘又宁主编.机械通气与临床.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3.呼吸重症监护室的建设与管理.见:施毅主编.呼吸治疗学.2000.
4.机械通气的撤离。见:陈德昌主编.危重医学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技术。见:蔡映云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承担课题
1.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与病理生理学的系统研究
2.呼吸-循环衰竭时的细胞氧合。
3.内源性呼气末正压问题及外源性呼气末正压对其影响。
4.人事部
5.卫生部
九.获奖
1.机械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效应
----199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慢性肺心病不同发病阶段的氧动力学状况及其演变
----199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慢性肺心病不同发病阶段的右心功能及其演变
----199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静注氨吡酮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1992年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5.导引式气管插管更换方法的研究
----1994年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一等奖
6.自动代偿式压缩空气集中供应系统
----1992年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一等奖
7.右心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管路的改良
----1992年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一等奖
8.气管导管囊上滞留物的清除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