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乙肝病毒颗粒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7-25 20:18:22
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不仅可以保护那些接受乙肝病人血液的患者,也可以保护所有的人远离该病。60年代末,在FOX chase癌症中心(FCCC)工作的Blumberg同免疫及病毒学家Barbara Werner、电子显微镜学家Manfred Bayer,以及分子生物学家Lawrence Loeb共同描述了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从HBsAg阳性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小颗粒。有些颗粒是完整病毒,有些却不含有核酸——即能够引起疾病和传播的基因或基因组。
一些实验显示这些颗粒可以引起保护性免疫。1971年,纽约大学传染病专家Saul Krugman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说了他的一个偶然发现。他将已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加热处理后,再注射给病人,病人即可不再感染乙肝病毒。虽然被Blumbery分离出的这种不带有核酸的病毒颗粒不能致病,但是许多实验证明,它们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的感染。Okochi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血液中含有HBsAg抗体的人与血液中没有该抗体的人相比不易发生输血后性肝炎。休 闲居 编 辑
HbsAg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肝炎困扰,这一事实激发了Blumberg以及同在FCCC工作的Irving Millman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即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中获取病毒颗粒制备乙肝疫苗。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想法,1969年以前所有疫苗的制备均采用如下三个方法之一。一种方法是将整个病毒或细菌灭活后制备成疫苗。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一种致病力弱的菌株,这种菌株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或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当接种了这种疫苗后可以防止较严重类型的发生。此外,疫苗还可以从整个病毒制备,也可达到预防的目地,但是还没有一种疫苗是利用人类病毒一部分即亚单位来制备的,FCCC就这一技术方法于1969年提出申请专利。
Maurice Hilleman以及他在Merck治疗研究所的同事们认为从病毒颗粒即亚单位制备疫苗具有重要的意义。1971年,Merck研究所从FCCC处获准进行乙肝疫苗的研制。经过几年的大量研究和实验,终于从HBSAg携带者的血液中研制出乙肝病毒亚单位疫苗。1980年纽约血液中心的Wolf Szmuness和在Merck研究所工作的同事证实这种疫苗可以保护病人不受乙肝的危害,其有效率达90%,并且没有副作用,到1981年,这种亚单位病毒疫苗已经可以普遍使用。
在另一个独立的动物学基础研究中,由美国农业部Howard Bachrach领导的一组科研人员于1981年首次报导了有效的用于人类或动物的蛋白疫苗,这是第一个病毒蛋白疫苗,该疫苗用于预防足口病。
大量需要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以及这些血液很容易被其它病毒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大批量乙肝疫苗的制备受到了阻碍。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兴趣,197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的William Rutter和他的同事们从Merck研究所获得了一些含有病毒的血清,他们提出采用重组技术由病毒颗粒制备乙肝疫苗。这一新的工艺可确保疫苗不受其他病毒污染,同时可以大批量生产。
由这种方法制备疫苗的概念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在克隆出乙肝病毒并获得HBsAg的基因序列后,Rutter和他的同事们采用重组技术,利用各种不同的生物系统来生产病毒颗粒。然而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细菌没有成功。之后,在1980年和1981年Rutter和华盛顿大学的,曾利用酵母细胞制备出模型系统的Benjamin Hall以及他的同事们进行合作研究。Rutter和Hall成功地利用改变基因的酵母细胞生产出纯净的HBsAg颗粒。Rutter又和他的同事们成立了Chiron公司,一方面通过与Merck研究所契约的关系继续生产HBsAg疫苗,同时通过重组技术发展其它的医学治疗方发。在Merck研究所Hilleman利用采用重组技术由酵母菌生产的HBsAg颗粒,(而不再是从血浆中制备的抗原)生产效率更高的乙肝疫苗。该疫苗是同类产品中的第一个应用于人的疫苗,1986年该疫苗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鉴定,并开始普遍使用,至此距肝炎病毒首次被发现已经过了9个年头。
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乙肝在人群之间的传播不只是通过血液,还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或是由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把病毒传播给新生儿。1975年,Palmer Beaslerg和他的同事们在台湾的一项研究表明,有2/3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的新生儿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疫苗可以防止人们遭受各种类型肝炎病毒的侵袭。由于婴幼儿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会成为该病毒的终身携带者,因此,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85个国家已经采取了给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的措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