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泻药常识及用药(1)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5-21 13:21:01
排便与便秘
1.1排便反射
排便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当直肠黏膜的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粪便的刺激时,冲动传入脊髓中枢,通过腹下神经和盆神经发出冲动,使直肠肌收缩,提肛肌、腹压肌等也收缩,肛门扩约肌舒张,粪便排出,整个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因此可以随意延迟排便动作。 大多数活动健康人在饮食摄入平衡的情况下,无大便功能问题,正常粪便的稠度适中,稍加用力即能排出。一般认为,一日排便不多于三次或每周不少于二次,一次大便的重量为150-350克,皆为正常范围,过多则为腹泻,过少则为便秘,决定便秘的程度是大便的稠度而不是大便的次数。
1.2便秘的原因 休 闲 居 编 辑
便秘是一种症状,不一定是疾病,它是由于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粪便干结,排出困难或排不尽,有时伴有下腹部膨胀感,腹痛、恶心,食欲减退,头痛、头昏,全身不适。 便秘最常见的原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由于进食量不多或食物过于精细,没有足够的食物纤维以致食物残渣太少;饮水不够及肠蠕动过缓,导致从粪便中持续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种种原因造成排入直肠的粪便重量的压力达不到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兴奋的正常值(25-50克粪便重量的压力为正常值),形成不了排便反射;另外,结肠低张力、肠运行不正常等疾病也可导致便秘;长期滥用泻药本身也可导致便秘。 更为重要的是,排便也与条件反射有关,有规律的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产生强烈的排便感。如果生活不安定,缺乏体力活动,也可引起习惯性便秘。
1.3便秘的分类
(1)意识性便秘:指大便的次数和性状根据一般标准衡量认为正常,但病人感到不够适宜。
(2)功能性便秘:常由于食物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形不成适量的粪便,或由于长期从事坐位工作,精神因素、生活规律改变或长途旅行等,未能及时排便,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饮水不足,造成粪便干结。有的滥用泻药,引起肠道的敏感性降低或产生对泻药的依赖性。
(3)痉挛性病变:主要为激惹综合征,肠功能紊乱或结肠痉挛。便秘常伴有腹痛、胀气及肠鸣音增加或亢进,以左腹部更显著,进食后症状加重,排便或排气后能缓解。便秘可与腹泻交替。
(4)低张力性便秘:常见于老年人、待产妇女,全身衰弱,肠麻痹,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等引起的肠肌肉张力降低及腹壁和膈肌无力。通常排出的是软便,但蹲便时间较长。
(5)药物性便秘:中枢时间抑制药如吗啡、鸦片等能降低排便反射刺激的敏感性;抗胆碱药能减低平滑肌张力;制酸药如次碳酸铋、氢氧化铝等的收敛作用都可引起便秘。
缓泻药及其分类
缓泻药是一类能促进排便反射或使排便顺利的药物,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以下几类:
(1)容积性泻药:为一些不易被肠壁吸收而又易溶于水的盐类,口服后在肠内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腔水分增加,容积加大,刺激肠黏膜,引起肠管蠕动增强而排便。药物有硫酸镁、硫酸钠。
(2)刺激性泻药:药物本身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强而促进排便。药物有酚酞、双醋酚汀。
(3)润滑性泻药:药物能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药物有甘油、液体石蜡。
(4)膨胀性泻药:药物具有强吸水性,在肠内吸水膨胀形成胶体,使大肠内容物变软,含水分增多,体积增大,刺激肠壁,反射性增加肠蠕动而刺激排便。药物有羧甲基纤维、琼脂。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收载的缓泻药的活性成分有:乳果糖、比沙可定、甘油、硫酸镁、大黄、山梨醇。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收载的缓泻药的制剂有:开塞露。
缓泻药的应用原则
由于便秘形成的原因很多,故应着重病因消除,尽量少用或不用缓泻药。 缓泻药应用的目的在于消除不适症状,使病人排便舒畅,粪便成形,次数正常,易于排出。当然,有时也为了排出肠内有毒物质,如急性中毒时。 缓泻药适用于:
(1)减轻痔疮、肛裂或肛周脓肿病人的排便疼痛。
(2)解除妊娠期或产褥期便秘。
(3)对有肛门直肠狭窄疾病的病人,可减少过度用力和腹腔内压力。
(4)为手术、放射线治疗、直肠或结肠镜检查操作前作准备。
(5)为加快各种寄生虫在驱虫药治疗后的排出。
(6)加速毒物排出体外。 在应用缓泻药时,应针对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对长期慢性便秘,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刺激性泻药,因为药物可损伤肠壁神经丛细胞,造成进一步便秘。对结肠低张力所致的便秘,于睡前服用刺激性泻药,以达次日清晨排便,或用开塞露。对结肠痉挛所致的便秘,可用膨胀性或润滑性泻药。增加食物中纤维的数量和依从正常的排便冲动,可缓解单纯性便秘。 一般来说,儿童不宜应用缓泻药,有些父母亲错误地认为必须每天解便而给孩子用缓泻药,这样可造成缓泻药依赖性便秘。 有时,缓泻药被不当地用于减轻体重,使其滥用成为一个问题,且常导致依赖性,特别当过度应用过分排空肠道的药物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