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三大热点聚焦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2-05 17:44:07
“2002’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无疑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中医药国际盛会,它几乎汇集了全球的中医药“大使”。无论是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还是来自海外其它国家的官员;无论是我国站在生命科学与医学前沿的院士,还是医药企业的CEO,“创新”、“保护”、“标准化”这三个词,是他们最常谈及也是最为关注的。 惟有创新活水来 我国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在题为《依靠科技进步,开拓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大会主题报告中,“创新”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李学勇在阐述“新世纪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时,将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发展战略”首先要以创新为核心,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即要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快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发展重点”首先是加快创新平台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等技术平台,建立有特色的中药种植、研发和开发产业基地;其次是多学科交叉配合,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其三是加快中药产品创新,选择疗效确切、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中药现代化制剂产品,促进现代中药尽快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加入WTO后,中医药面临更多的挑战,海外保健品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蛋糕,我们能不能分得其中一块,根本的还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有没有和他人‘抢食’的竞争力?”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在题为《中西结合―――中国药物创新体系的必由之路》的演讲中,也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曾创造性地提出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移植到白血病研究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陈竺院士提出,应该将基因组学的研究移植到中医药创新的领域中来。他建议实施植物化学组计划,把2000种常用植物药中的有效成分用大规模系统化方法一网打尽,在短期内获取一大批有用的先导化合物,抢占专利。他建议以此为基础,结合现代高通道药物筛选体系法,争取在短期内使我国的药物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古老的中医药之所以立于世界民族医药之林而不倒,就是因为中医药本身在不断地创新。全世界对中医药的关注已是不争的事实,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太多,假如国外大公司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成熟的市场运作技巧应用到中药上,他们就可能走到我们前面,那个“产于中国,在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严峻局面,就可能成为现实。在如此激烈市场竞争中,只有引进创新的活水,才能盘活整个中医药事业的棋局。 资源保护根常在 从已经进入初冬的北京来到成都,最吸引眼球的就是蓉城依然鲜活的绿意。而蓉城最突出的绿色,又属此次大会的宣传色。放眼望去,几乎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大会绿色的会标。绿色也是本次展览会的主打色。四川绿色药业展台是一个绿色火车模型,扬子江药业、三九集团、天士力集团、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等展台,处处绿养人眼。尽管置身于这醉人的绿色当中,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学专家们却在大声疾呼:“如果不重视中医药资源的保护,随着一片片渐渐萎缩的绿色而带来的将是可怕的沙尘暴。” “十几年前在高原上随处可见的红景天,如今已是难觅踪迹。”每年一次的青藏高原野外考察,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张浩都会痛心地看到许多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在他的眼前消失。他认为,医药需求量增加,开发过度,对高原药用植物濒危状况的研究与了解不够,保护措施乏力以及高原药物植物所固有的脆弱性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何维教授指出,虽然我国乃至全世界在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先开发后保护的观念(资源应用价值研究→大规模产业性开发→资源消耗→物种濒危、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资源保护、环境恢复→人工种植或代用品及新资源寻找→产业生产的扩大或继续)成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药用资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中药产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肖培根语重心长地说。假如一个以野生药材为原料的企业年销售额在两亿元,不出两年,仅这一家企业就会把全国范围内的这种资源耗尽。肖培根说:“中药现代化必须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中药材开发的宏观调控体系。”最近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到现在已有20年的时间,而这20年正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肖培根、王永炎、陈可冀、裕德全、甄永苏五院士建议,应尽快开展第4次中药资源普查,摸清“家底”,然后建立中药资源宏观管理系统,采取行政手段对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张浩教授对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特别指出应保护药用植物资源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以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保护稀有资源和濒危药用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种质保存,变野生药用植物为家种,扩大药用资源,提高现有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内在质量。在保护行动中提倡多学科合作,大力加强对高原药用植物重要种群的基础性研究。 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有所行动,中科院药用植物所在北京、云南、海南、广西四个地区建起的四座药用植物园,是全世界中药种质资源和活体标本保存规模最大的体系,已保存中药种质资源40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200余种。四川大规模建立种植基地的做法更是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赏。何维教授认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需要调动各方资源的系统化、社会化工程。只有科学界、企业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产学研携手,由大型制药企业建立自己的药材基地,中医药事业才有了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统一标准走天下 “外国人不敢买中药,是因为这个店买的和那个店买的不一样,今天买的和昨天买的不一样。”担任此次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的地奥集团总裁李伯刚,为中医药为何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把脉:“我国《药典》对中药标准没有有效成分的定性与定量,质量控制难以做到,自然难以认可。” 上海肿瘤研究所顾健人院士说:“从理论上说,近二十年来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经为中医中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概念和技术,应该可以做出很多具有创意的工作,甚至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他认为,要利用应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来研究中药,首先要保证各种药材的质控。因为细胞与分子水平的改变极为灵敏,如果没有质量稳定的药材供应,其成分的改变将使所有的实验无法重复。由此可以看出,药材的质控是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关键。 这一结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他们普遍认为加强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尤为重要。由于中药是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在起作用,因此,传统的单一成分的线性质量控制模式,不能适应全面地控制中药质量的要求,有必要建立起能系统全面的控制中药质量的非线性质量控制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 原科技部副部长、此次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惠永正强调,中医药质量控制一定要尽快满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标准,但不能完全满足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标准,要把经验变成经济,把服务变成产业。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提出创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即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体现中医药理论内涵,突出中药有效成分群的整体性的质量标准体系。他还建议,对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谱效学”研究,最终发展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能体现疗效的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 美国药品国际有限公司的吉姆斯?罗杰斯说:“目前中国对中药实行的GAP、GMP、GLP、GCP和GSP,已使得中药在制药过程和标准上与西药的距离大大缩短。在美国目前一个普遍的共识正在形成,就是中医中药几千年积累的经验科学,作为中药评估立法的依据是合理合法的。”美国草药药典会主席罗伊?阿布顿先生说:“如果中国实施GSP、GAP,解决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的问题,通过努力,在今后十年内,中药在美国不被承认为药品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