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全科医师名额虚席以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1-06 03:18:58
日前出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后将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的比例进行人员配置。按照这样的配置比例,我国5亿城市居民至少需要10万名全科医师。
现状 配齐全科医师目前很难
配齐10万名全科医师,理论上不难。
“我们中心已经超出这个比例。”上海市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方志伟说。该中心执业医师65名,负责辖区内13万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已有23名医师参加了卫生部全科医师的中级职称考试,22名参加了上海市组织的全科医师培训。
卫生部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长明指出,我国有100多万医务人员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十里挑一”,人才资源还算乐观。但国外一般每2000名居民就配备一名全科医师。我国全科医师与居民的比例和国外相较,差距还非常大。
配齐10万名全科医师,实际上很难。
“我们跟北京、上海没法比,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安徽医学专科学校分院蜀山区医院负责社区工作的任丽林说。据了解,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又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基地,因而人才储备较为丰富,但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并不乐观。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系主任、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教授表示,全科医师需要胜任独立诊疗的医疗工作,至少应取得主治医师资格。目前,全国仅有3000多人通过卫生部的中级职称考试获得全科主治医师资格。
对策 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
“加快岗位培训的步伐是当务之急!”崔树起教授强调。“通过600学时的岗位强化培训,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临床技能,在此基础上再参加国家职称考试取得全科医师资格。”
“通过培训,最大的感受就是转变了观念。以前不太重视健康教育、上门诊疗,现在通过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我负责的一位老红军的高血压、老慢支等疾病都得到较好控制,一年光医药费就省了好几万元。”任丽林颇有感触地说。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区医生学历和职称偏低,相当多的医师仅为中专学历,或只具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难以胜任公众健康“守门人”的重任。为推进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卫生部2001年启动了岗位培训工作,要求2005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基本完成在职人员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但部分地区按兵不动,持观望态度;部分地区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支持力度;部分地区只在省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展培训,导致工作全面推进相当缓慢。现在,编制标准等系列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加上卫生部即将开展对各地岗位培训工作的评估,局面应该大有改观。”崔树起说。
“确定人才培养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核心,以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为重点。”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孟群在2005年国际全科/家庭医学研讨会上曾这样概括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说针对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是“应急之举”,那么建立健全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则是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李长明也指出,打造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需要建立大学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职业资格考试等一系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教育制度改革尤为关键。各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现在对于全科人才的培养还重视不够,多认为“专科相加等于全科”,在教学安排上对社区卫生服务等内容很少涉足,教材、师资、培训基地等多个环节还有待加强。“只有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全科人才的培养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思考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
“体制改革需要我个人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吗?”一位老大夫曾这样向记者倾诉她的苦恼。她是一位已从医40年的眼科副主任医师,退休后在河南老家负责一所村卫生所的基层医疗工作近20年。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大夫在执业医师注册时却遭遇尴尬:由于村卫生所不具备开设眼科的条件,她不能以眼科医师的身份注册;由于当地还未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她暂时也难以通过培训、考核变更注册科目为全科医师。“这样一来,我很可能就要丧失继续行医的资格,甚至被视为非法行医。”
完善的全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期中,一项切合当地实际的过渡期政策对于吸引人才到社区、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尤为关键。”李长明说,“有时候’地方粮票’也很有必要。认真落实中央政策并不是照本宣科、机械化照搬,更需要因地制宜、发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否则很可能会伤害到部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难以稳定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据了解,国内全科医学系的本科毕业生相当部分并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社区卫生服务,导致“所学非所用”的重要原因就是社区工作在待遇、职称、职业发展等各方面都缺乏吸引力。北京市方庄医院芳古园社区站站长刘新颖说,她非常希望能继续“充电”,可是“平时工作太忙,要抽出3天以上的时间来学习几乎不可能”。
实行倾斜政策将其他各级医院的人才资源吸引到社区,是壮大全科医师队伍的“捷径”,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他们搭建个人发展的宽广平台更为重要。上海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新进员工必须在门诊、病房、家庭病床、社区站点之间轮转两年左右;平时定期请三甲医院或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到社区为中心工作人员讲课;分期分批送员工外出参加培训、进修。“现在,不少二甲医院的大夫都希望能到我们中心来工作呢。”方志伟副主任说。
(转载自“健康报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