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原料药产业仍处于产能过剩低迷状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1-21 11:09:43
最近,欧洲Frost&Sullivan的一篇报道称:生产工艺的同质化和低成本竞争者的闯入,让欧洲原料药产业至今仍然徘徊在产能过剩的低迷状态中。产能过剩,这么一个我国业内非常熟悉的词,似乎每次出现总是与青霉素等大宗原料药扯上关系。而如今,长于制造高级原料药的欧洲人也开始对这个词哭丧着脸了。
同是产能过剩,但在我国和在欧洲却是有着极不同的含义。我国生产的主要是高级医药中间体和大宗原料药,在拥有较好技术水平的今天,我国产品的成本优势让其他国外供应商不得不拱手撤出,因此,其市场的需求具有较好的预见性,一定程度上,我国大宗原料药的产能过剩更接近于市场的绝对过剩。而欧洲原料药生产者的产能过剩,则更多地是一种竞争性的相对过剩。近期,欧洲许多cGMP生产商都在加大对传统生产领域的投资力度,使得总产能在量上进一步提升。原研药开发越发艰难,以及非专利药市场的迅猛发展让欧洲制药企业重新进入这些技术同质化的传统领域,而这些同质化市场早就被亚洲的生产商瓜分得七零八落,在成本不敌他人的情况下,相对的产能过剩就成了必然之势。正如该报道所称,“新药的开发日渐捉襟见肘,而且好几个进入开发后期的药物又出乎意料地以失败告终,使得原料药外包生产逐渐减少,从而在市场上重新造成较大的产能过剩。”
然而,如果外包的缩减能让欧洲市场自消一部分过剩产能,那么产能过剩也就无从谈起。但在世界原料药生产向亚洲低成本产区转移之趋势已十分明显的今天,欧洲原料药生产商意欲反潮流而为之,似乎是在上演一幕历史悲剧。因为,亚洲生产者无论从研发、临床,还是能源、人力上,其成本都比欧洲生产者低上3~5倍,在利益制衡仍作为主要的社会资源调控机制下,欧洲生产者难于抵挡亚洲生产者带来的低成本诱惑是在所难免。休 闲居 编 辑
在这种压力与矛盾下,欧洲生产者都在极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就目前来看,有几种可能性趋向已显端倪。首先,抓住非专利药原料药板块顺势发展是大势所趋。由于老年人口日渐庞大、长期性治疗不断兴起、社会安全机构对成本的约束、药品专利陆续到期以及新释药技术的运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世界原料药市场向非专利药过度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根据IMS估计,2002~2005年世界非专利药的成长率约为13%,今年全年预计高达20%。而据Frost&Sullivan报道称,欧洲原料药市场2003年的产值为45亿欧元,到2010年将增至58.5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仅为3.8%。欧洲原料药如此低迷的增长率与世界非专利药的高速成长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恰好说明了在未来支撑着欧洲原料药领域的将是非专利药工业。
目前在欧洲,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的原料药生产商主要致力于创新药领域,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则主要在非专利药领域有相当的实力。尽管英、德力主创新药物,但近年来其国内的非专利药渗透率却分别高达50%和40%,丹麦更是高达60%,整个欧洲都有向非专利药领域靠拢的趋势。然而,这一趋势下的发展必然要与亚洲的“劲敌”撞面,前途几何,欧洲原料药生产者心中一片茫然。
其次,在缺乏稳定业务支撑的情况下,部分制药公司正要寻找新的发展渠道――开始往特殊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跨入。一些在高力价(highpotency)原料药等特殊制药领域上拥有优良技术的小型供应商,预期将会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生物制药目前占据着世界医药市场的8%份额,并以两位数的速率在增长。且制药器械的不断革新也使得生物制药对新型原料的需求日益增大,这给原料药生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在技术壁垒已不具备杀伤力、成本又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欧洲原料药的竞争形式更加细化,生产商绞尽脑汁来酝造或保持一个良好的客户关系,以求获得较为稳定的业务量。“提高产品能力与改善客户服务水平并举是当前最为本质的一种增强竞争力办法。”不少欧洲制药企业的掌门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并且他们认为,两项并举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欧洲原料药市场的联合兼并――通过新公司的统一性,把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推向更稳固的平台,同时也鼓励了生产者融入主流发展趋势――更多地进行业务外包。
(转摘自“交易通”)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