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工业疲软背后的契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4-25 15:11:25
疲软有因
疫苗的供应和市场行情并没有因正值销售旺季而变旺,却仍如过去两年一样呈现疲态。一方面市场确实需要疫苗,另一方面疫苗的生产和销售日渐萎缩。
制药企业的确越来越不愿意制造疫苗了。美国生产疫苗的企业数量从1967年的26家下降到1980年的17家,去年只剩下5家。这一数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多合并案的发生,整合了医药生产力量。但仍有其他因素抑制了疫苗生产的发展。
相对于总体药物市场,疫苗市场缩小了。尤其是成熟疫苗,往往一生只用一次或几次,而许多其他药物却是“日常消耗品”。比如儿童肺炎疫苗,是全美疫苗贸易中的佼佼者,年销售额10亿美元,而降胆固醇药、脱发药、性药、心脏病药或减肥药的销售额一般都在70亿美元以上。这样的利润对比大大地影响了疫苗厂家的积极性。
有这样的一个数据,即在4家还在生产疫苗的企业中,疫苗产品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不足6%,随时可能被放弃。合并后的企业由于对利润的追逐,必然会把资源分配到利润更高的药物生产部门,疫苗部门难免逐渐淡出主流产品线,甚至被放弃的命运。
目前政府健康部门和保险公司已然成为疫苗的最大买家。而其中保险公司的采购计划非常不稳定,还不定期地将没有赔付使用的疫苗退货,造成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此外,针对疫苗的索赔案数量和索赔金额逐年增加。因目前多数疫苗用于儿童,由于儿童的抵抗力不稳定,容易造成过敏性伤害。而家长和社会团体在对儿童伤害案的索赔方面一向不遗余力,整个社会上又没有机构愿意为疫苗厂家分流风险。
在这样的环境下,疫苗市场自然不可能不疲软。
流感疫苗市场升势可人
但是,正当整个疫苗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流感疫苗却闪现着希望的光花。
最典型的单项产品是流感疫苗。美国政府承受着沉重的舆论压力,在连续2年缺货的情况下,今年1月开始大规模地流感疫苗采购。
在上世纪90年代,为美国市场提供流感疫苗的企业有4家。在惠氏和King制药公司先后退出后,现在只有赛诺菲-安万特和凯龙。
面对政府此次大规模增加疫苗储备行动,赛诺菲-安万特和凯龙的生产能力明显不足。采购缺口之巨超出制药行业的普遍预期,由此势必刺激现有企业提高产量,还将吸引其他企业重新加入流感疫苗的生产行列中来。
经历过去几年,流感疫苗的需求量整体已趋稳定,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需求量底线,这就给生产厂家的年度规划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资源配置和利润预算变得更有操作性。这一需求量还在逐年增加,由于供应量不足,流感疫苗的批发价格已经变为8美元/支,价格为上世纪90年代末的4倍,已经不再是低利润产品。
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健康团体正在自发地向零售商购买流感疫苗,零售商的利润预期可以很好的实现。
凯龙公司为了应对这一利好局面,已经在去年合并了一家英国流感疫苗企业,提高了产能。加拿大的ID生物制药公司和健康产品厂商百特国际公司(Baxter International)等也对美国流感疫苗市场垂涎不已,不久也将大举进入美国市场,争夺流感疫苗这一日渐变大的蛋糕。
产品结构大调整
疫苗产品之所以一直处于低利润的境地,一方面是因为儿童是该商品的主要受众,而他们在使用一次或有限的几次之后,可能一生都不必再购买,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成熟的疫苗产品所抑制的疾病在多数发达国家已不是很严重,发生率很低,治愈率很高。
不过,制药企业可以把目光放得更宽些:一些新兴的病症,或是逐渐被注重健康质量的国民所关注的病症,正影响着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公众。这些病症的受众主体是成人,而且疫苗的应用方式也不再是一生一次,而是阶段性使用,比如避免烟瘾复发的疫苗。
有些企业已经觉察到这一潜在市场。
佛罗里达州的Nabi生物制药公司是家小型的制剂企业,它正在测试一种新型疫苗,目的是预防病人在医院或接受透析治疗时可能受到的若干致命感染,另外还有一种疫苗用于戒烟。一旦完成临床试验投放市场,两种疫苗的使用率都将非常高,价格也可以保证企业足够的利润。
默克公司的分支企业,位于圣地亚哥的Vical公司正在研发几种生物技术疫苗,用来预防埃博拉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SARS等致命疾病。
惠氏出产的Prevnar针对肺炎球菌病毒,所预防的疾病包括肺炎、脑膜炎和耳部病毒传染,综合防治能力很强。虽然4次完全剂量的Prevnar价格不菲,美国联邦政府仍然把它作为每个婴儿都应该注射的推荐疫苗。另外惠氏和MedImmune合作推广的流感疫苗FluMist销售前景良好。FluMist避开参与到流感针剂疫苗的竞争中,采用喷雾形势,每季度使用,每季度剂量的价格为23.5美元,相对于10美元/支的针剂,利润丰厚。尽管现在FluMist的销售情形不理想,但随着FluMist被美国政府列为流感疫苗的推荐产品,其预期销售量将比原来多2倍。
此外,成人疫苗市场上还有一片正在争夺的沃土,那就是HIP(一种导致女性子宫颈癌和男性生殖器癌变的病毒)防治疫苗,目前默克和葛兰素史克都在积极研发。
疫苗工业大迁徒
总体来说,多年来疫苗工业利润下滑得比较严重,疫苗生产厂家纷纷转向。传统疫苗的生产中心正逐渐移出欧美发达国家,进入非洲、亚洲和南美。相对于非洲缺乏资金和人才,南美洲缺乏必要的官方检察法规和管理力度,亚洲逐渐成为疫苗工业的新中心。
中国、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等国家在疫苗产品的生产销售中仍然有较高的获利空间。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也更需要传统疫苗来满足全民健康需求。国民健康素质低下一直严重制约着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疫苗工业不仅可以克服这一难题,带来较高利润,并解决就业难题,提高医疗科技领域的实力,因此亚洲新兴国家都比较支持在本国发展疫苗产业。
亚洲疫苗工业的优势有很多。首先是相对低廉的成本,生产、研发、临床试验和销售环节的费用较发达国家都要低很多。在市场方面,亚洲国家内部市场庞大,而且发展迅猛,因此疫苗制造商几乎不用费心考虑年生产量的调整,只要可以保证数量和达到检验标准,一般都可以收回成本。
发达国家对于疫苗产业投资的冷淡在亚洲并不多见。由于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赶超发达国家医疗标准的心态,亚洲新兴国家从政府到金融机构都乐于和有研发能力的制药公司或实验室合作。机构间和国家间的合作也使这些地区的疫苗生产欣欣向荣。
亚洲各国在成为生产中心的同时,其对前沿疫苗的研发能力也值得重视。
中国有若干实验室和制药企业已经拥有很多疫苗的专利,在对炭疽热和SARS等危险病毒疫苗的研发中也占据着主动。位于北京的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世界最早对SARS病毒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的企业,并同中国疾病防治中心合作研发禽流感疫苗。此外,中国还投身到HIV/AIDS疫苗的研制中。
但在疫苗企业规模、科研能力和经济效益方面,亚洲地区最成功的国家是印度。ShantaBiotechnics、BharatBiotech和印度Immunologicals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公司。
这些印度公司不仅生产和自主研发各种疫苗,还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国际制药企业合作,通过合约服务的形式共同研制新型疫苗,并从中获得专利所有权。涉足的领域包括基础研究、分子克隆技术、基因表达以及疫苗细胞排列、发酵、提纯等。
以BharatBiotech为例,它拥有世界第二大乙肝疫苗生产设备。通过应用新型的分离和提纯技术,BharatBiotech公司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上印度低廉的人力成本,该公司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出售低于50美分/针的肝炎疫苗。另外,BharatBiotech还生产其他多种疫苗,包括伤寒疫苗。在盖茨基金会的帮助下,该公司还在研制一种廉价的轮状病毒疫苗,用于贫困地区。
印度的制药企业不仅热衷欧美市场,同时也热衷开发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在他们看来,2010年全球疫苗市场有望从现在的80多亿美元跃至100亿美元。
目前美国占据全球疫苗市场销量的40%,而占全球人口60%的亚洲只消耗13%的人用疫苗和20%的兽用疫苗,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但是亚洲在成为世界疫苗生产研发中心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ShantaBiotech的高层管理人员曾经在一次亚洲疫苗年会上指出,亚洲国家对于安全和生命的理解和西方社会有不同,缺乏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监管和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在产品质量上还不稳定,还没有制定出和发达国家一样严格的质量标准,严重依赖低廉的人力资源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可能阻碍亚洲在疫苗行业的发展。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