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体动 健康长寿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09-09 13:12:39
我国古代养生学说对保持健康长寿心理秘诀用了四个字:“心静体动”。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方法也愈来愈多,如药疗、食疗、气功、按摩、健身运动等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病强身的作用。然而,不管何种养生方法,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都必须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条件。设想一个成天多愁善感、焦虑不安、心浮气躁的人,无论服用什么保健的“灵丹妙药”,运用何种养生方法,都将无法实现真正的健康。
休 闲 居 编 辑
所谓人体正常的心理活动表现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发生过激、过久,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时,即情态失调时——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会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内损,产生诸多疾患,从而危害健康。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中不受这样的例子:有人在暴怒之时,突然“中风”有人在突受惊吓时,导致心腑病发作。许多人不愉快时,就会“茶不思、饭不想”,老百姓认为“气饱了”,其实这是情绪不良引起胃收缩痉孪造成的,即中医所说的“思伤脾”。许多患有胃溃疡的病人,其性格常有内向、优柔寡断等特点,美国一家医院调查了五百名肠病患者,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
癌症是现代人类最大敌人,情态失调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18世纪英国外科医师理查德·乔治曾指出:许多乳房癌及子宫癌患者具有“经历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而发病的病史”。我国山西省也曾报道,食道癌患者中,56.5%有忧虑、急躁的消极情绪,52%有重大精神刺激史。可见开展心理治疗对癌症病人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精神上完全放松,达到静的境界后,可导致体内一系列生理改变;脑电波稳定而有节律,能量消耗减少,心跳和呼吸频率减慢,肌肉放松,氧消耗降低,微循环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血压下降,作为“疲劳素”的血中乳酸比也明显下降,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快乐物质”——内啡肽,使人体产生愉快感。因此,历代养生学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业益寿的根本、防病治病的良策。中医有名名言:“精神内导,病从何来?”古代诗人深得养生要旨;陆游的“心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王”,朱熹的“心平气自和”,薛宣的“一生长保寸心春”等,他们都强调养心为要,要防止心病引起身病,而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调养心神的方法很多:如“知足常乐”、“笑口常开”、“饮食有节”、“起居有恒”、“乐欢开朗”、“高瞻远瞩”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