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管理走在前面的改革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06 13:56:41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时间表,到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核定登记工作。届时,我国的医疗机构将以两大类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对这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全新改革,社会反响极为强烈。一位卫生经济学家说:卫生体制改革终于有一个领域走到全国前面了,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我国一直实行企业和事业单位两种管理体制。如今卫生系统首先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属于“先吃螃蟹”,改革力度确实很大。 正是因为“走在了前面”,属于“先吃螃蟹”,所以这项意义深远的改革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宏观政策、政府监管等许多领域都有盲区,老百姓和医院院长们同样有着诸多问题等待回答。 概念上的误区 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老百姓首先产生的疑虑是:营利性医院的收费会不会特别贵?非营利性医院在竞争中会不会人才流失、服务萎缩,致使去不起营利性医院的普通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下降?在今年新春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社会代表就曾当面向卫生部部长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在已实行医院分类管理多年的国外,实际情形怎样?让我们看看有关专家的调查和分析: 营利性医院会无限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在全部6000多家医院中,营利性医院无论在机构、人员和病床的数量上均只占总数的10%左右;在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上,非营利性医院所提供的服务一直占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 营利性医院收费特别贵吗?答案又是否定的。在美国,营利性医院的日均住院费用和例均费用都低于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和其他类型(诸如教会、团体、慈善组织等主办的)非营利性医院,而且在这两项费用一直呈上升态势的情况下,营利性医院的费用增长幅度小于其他医院。即使如此,美国的营利性医院1999年的平均盈余为330万美元左右,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则处于亏损状态,其他类型的非营利性医院的平均盈余为50~60万美元。 非营利性医院的效率一定低下吗?答案还是否定的。据美国近期统计数据,每卫生人员承担的年门急诊人次,营利性医院为80人次左右,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为180人次左右,其他非营利性医院为140人次左右;平均住院日,营利性医院少于6天,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为14天左右,其他非营利性医院为6~7天。 专家指出,国外医院分类管理总的趋势是,非营利性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中占主导地位,政府正逐渐退出医疗市场。在规范的市场运作下,营利性医院由于有较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成功的成本约束机制,并未为社会增加过多的医疗费用负担。相反,营利性医院的服务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与非营利性医院在规模上的差距在缩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院长们的想法 我国不同类型医院的院长们怎么看待分类管理?记者在接触了一些院长后了解到,一般来说,营利性医院的院长们羡慕非营利性医院享有的政策优惠;非营利性医院的院长们则羡慕营利性医院的产权明晰、管理灵活、自主权大等优势。 已在全国开办了13家连锁机构的新疆佳音男科医院院长黄卫东的观点,可能代表了大多数民营、私有医院院长目前的看法:以前,不少民营医院怕被定为营利性医院,认为这是一种惩罚性标记。现在,许多院长已经认识到,对民营医院来说,分类管理是件好事。首先,定位明确了。啥叫民营?以前在人们印象中就是个体户、医商、医贩子。现在国家从政策上有了界定,我们可以在公众面前堂堂正正的出现,甚至也可以去办非营利性医院。随之而来的,以前一直短缺的职称、准入制度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第二,实行分类管理后,有了明确的“游戏规则”,两类医疗机构有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第三,分类管理从政策导向上把医院逐步转变为福利性机构和医疗产业。以后,基本医疗服务有政府撑着;高精尖及特需服务放开,允许医院以医疗技术为资本获取合法收入。 被定为营利性医院是否会影响老百姓的信任度?黄卫东对此并不担心:去年重庆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分类登记结果,有200多家非营利性医院,只有我一家营利性医院。当时就有人说,这家医院要完了。现在大半年过去了,我们这家医院的业务量并未受到影响。为什么?医院最终能否生存,不在于被贴上哪种标签,而在于你提供的服务是否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因为管理运转成本小、价格管理宽松,营利性医院不一定就收费高,也许比非营利性医院更低。一个好的营利性医院对自己的医疗结果的评价,比任何一个质量评价系统都严格,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比患者还要高,这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从这个角度说,营利性医院也在保障着群众的健康,也要追求社会效益。现在,我们最怕政策得不到真正贯彻落实。比如税收政策,3年免税期后,如果对营利性医院的征税内容不体现鼓励科研和技术创新这一块,一个没有创新潜能的医院怎么能发展?如果营利性医院都成了短命的,改革一圈岂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我想,这样的结果是政府和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 营利性医院怕政策出现偏差,非营利性医院则担心现有运行管理体制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许多院长都说,政府财政支付能力毕竟有限。医院分类管理后,对非营利性医院能否得到政府更多的补偿不敢抱太大奢望。 重庆市第二医院副院长缪李丽说,分类管理后,如果公立医院现有的人事分配制度不尽快改革,人才流失问题不可避免。比如,营利性医院可以以10万元年薪请个专家,我们行吗?再比如,营利性医院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请权威“走穴”来提高医院知名度和技术水平。实际上,“走穴”专家的工资、养老、住房、医疗待遇和社会声誉的维护费用,都在公立医院身上背着呢。对公立医院来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资产流失。医院法人代表的产生更是个大问题。是领导任命的专家还是一个真正的经营型人才,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营利性医院的院长由董事会任命,注重的肯定是经营才能。公立医院目前还没脱离专家院长的老套。 许昌市中心医院的田锦芳告诉记者,在市场竞争中,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哪个跑得更快,就要看谁的管理机制更灵活。在目前的机制下,公立医院的运行成本太大了。如果私营医院运行成本是10,公立医院20都不够。为什么?公立医院要付出许多无形的成本。比如,灾害事故医疗救护、欠费等都要由非营利性医院承担,政府能补偿到位吗?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都处于捆绑式管理之下,想进的人进不来,不想进的人必须接收,这样效率怎么会高? 分类“挂牌”之后 随着医院分类登记工作的完成,我国的医疗机构不久就要挂上营利性或非营利性两类不同的牌子“亮相”了。那么,“挂牌”以后呢? 经济学家雷海潮说,登记挂牌只是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始。从政府管理角度看,国家对两类医疗机构要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包括不同的税收政策、不同的价格管理政策、不同的投资限制政策、不同的会计制度,还包括对盈利水平的限制、净收入分配制度、会计公开制度等等。这些具体配套政策的导向,将决定今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营利性质能否得到实质性的保障,医疗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否趋向合理,两类医疗机构能否得到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这中间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呼唤相关配套政策的同时,绝大多数医院的院长们则在期盼着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院长们说,分类管理后,公立医院原有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不深化改革,固有的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弊病不可能“自愈”,也就难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营利性医院也有个良性发展问题。如果不规范服务行为,不树立长远目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营利性医院也难以生存发展。 已经有公立医院的院长在思考分类管理后非营利性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的刘运祥院长说,产权不明晰,已成为制约公立医院发展的重要问题。降低成本、减少管理环节、建立灵活运行机制,这些不是营利性医院的专利。产权明晰后,非营利性医院同样可以做到。政府举办的医院能否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不触及这一点,我们现在的改革都只能是局部的、点滴的,成效也不可能明显。 刘运祥说:现在有些思路不是需要理顺,而是需要决策;有些决策不是需要判断,而是需要勇气和决心。 的确,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是一项全新的改革。要达到改革的预期效果,需要有个过程,更需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