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商业市场继续呈现购销两旺势头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17 20:12:32
--“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专题信息 从日前召开的“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商业市场继续呈现购销两旺势头。 一、医药商业市场继续活跃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医药商业市场基本延续了一季度购销两旺的格局,市场表现活跃,购销稳定增长。 据对全国25个省市区的统计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快报统计,今年1-6月份,医药商业累计实现购进总额646.3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西药类购进总额457.1亿元,同比增长19.5%;中药材及中成药类购进总额160.8亿元,同比增长9.4%。累计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28.9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西药类销售总额502.7亿元,同比增长17%;中药材及中成药类销售总额190.4亿元,同比增长9.1%。 在七大类商品销售总额中,批发业完成335.7亿元,同比增长17.7%;对居民和社会集团零售完成393.3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对居民零售额124.4亿元,同比增长42.6%,但增长幅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省市今年的统计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 据对26个省市区(单位)的统计,销售总额增幅在20%以上的有北京、浙江、安徽、吉林、湖南、海南、甘肃七省市;而销售总额下降的有上海、内蒙古、福建、湖北、重庆、宁夏以及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七省市(单位)。 二、对农村医疗单位销售有所增长。1-6月份,26个省市区(单位)的商品销售总额中,售给农村医疗单位42.5亿元,销售额比上年增加约4亿元。其中:西药类、中药材及中成药类销售额分别为31.3亿元、9.7亿元,比上年同期均有较大增长。 从总体上看,30%的城市人口消费95%的医药商品,而70%的农村人口仅消费5%的医药商品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医药市场地域广阔但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就要求医药销售模式、经营方式、产品品种等必须符合农村市场的消费要求。因此,积极发展农村医药市场的销售,使农村医药商品销售额进一步提升,是当前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亟待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企业应收、应付帐款大幅增加,库存有所上升。6月末,医药商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252.9亿元,同比增加25.7%;应付帐款230.2亿元,同比增加23.7%。6月末,医药商业库存总额168.1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西药类库存总额117.5亿元,同比增加11.6%;中药材类库存总额1.9亿元,同比增加1.3%;中成药类库存总额41.9亿元,同比下降2.1%。流动比率为0.91。 四、商业效益明显下降,企业亏损面有所扩大。1-6月份,26个省市区(单位)累计完成医药商品销售收入559.5亿元,同比增长7.9%;商业企业亏损面达35.2%,比上年同期扩大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1亿元,同比下降20.4%;销售利润率0.73%,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在统计的26个省市区(单位)中,商业利润总额增长20%以上的有天津、福建、陕西、湖南、新疆;山西、内蒙古、辽宁等12个省市出现汇总性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额达2.7亿元,同比增加37.2%。商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8.2%,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五、商业总费用率出现下降的可喜苗头,但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截止到6月底,26个省市区(单位)商业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104家,同比增加11.5%。但同时商业流通领域在不断改革、降费增效方面出现可喜的苗头,商业总费用率出现微弱下降。从总费用情况看,6月末,医药商业销售成本累计仍达498.8亿元,同比增加8.6%,其中:销售费用28.4亿元,同比增加9%;管理费用25.5亿元,同比增加3.3%;财务费用5.1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但商业总费用率增幅由上年的10.77%下降到10.55%,微降0.22个百分点,降幅为2.1%,这也是近年来出现的可喜苗头。 可以看出,商业流通领域销售成本费用的增幅小于销售收入的增幅,这也是近年来大力推进商业流通改革,降费增效,加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所带来的积极效果。这同时也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使一些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净化市场竞争格局、发展优势企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据国家药监部门反映,在今年核发商业企业许可证时,医药商业企业数量已经减少了26%。这也是一个可喜的苗头。 据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今年以来该公司通过降费增效,总费用率由上年的8.75%下降到7.88%,下降了0.7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11%。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也采取积极整合营销资源,狠抓内部管理,降本增效,使企业的批发、零售、外贸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4%、29.2%和26.8%,取得了可喜的销售业绩。但从整体上看,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效果还不稳定,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2002-08-07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最近对1200余家医药企业进行的有关药品降价的调查表明,过快频率强令性的药品降价给医药企业造成一些负担。39.5%的企业表示药品降价对企业冲击很大,42.6%的企业表示有一定冲击,以上计有八成多企业在降价运动中感觉受到伤害。 回顾近5年来,国家先后10次降低药品价格,这样的高频率降价,说明政府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的决心,说明管理部门在消除医药暴利上下了功夫。但是,最终消费者却认为药品降价并没有太多反映到自己身上,认为药品降价效果平平。 可见,药品降价使医药企业和最终消费者都未感到满意。这首先是由于药品降价的政策不透明,一次又一次的降价使企业对价格调整心中没底,价格调整就象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都会掉下来;其次过快频率地进行药品降价,使企业减少进货或不断改变进货量,打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再次,企业售出的各种药品价格不断下降,而企业为扩大销售所付出的中间环节成本并没降低,使企业利润不断减少。当药品降价到使企业难于承受的程度,即导致部分企业为了维持自身利益纷纷停产降价药品,推出类似的新药并调高价格,由此直接导致市场上很难找到降价药品,也就是消费者感觉不到药品降价带来了好处。 由此,医药生产企业的关注点转向药品流通领域。71.5%的企业认为医院这个环节在药品流通中利润最丰厚,19.2%认为批发环节利润最丰厚,7.5%认为是处方医生。医药企业对此的认知反映了我们卫生领域的现状。长期以来,我们的医药行业延续工业-商业-医院的产销链,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医疗、保险等体制改革必将逐步深化,可目前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尚没有解决,“三项制度”未同步推进,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没有根本改变,靠卖药以求经费补偿的空间不可能立即得到压缩。这样,当改革从药品销售和定价环节大刀阔斧进行时,必然造成改革原本应触动的“三项制度”终因消费源头不可触动,而被转移到产销的各环节,造成体制结构矛盾激化。 医药企业对药品降价作用的坦率反映,在于力促政府进一步调整降价政策,剔除因政策漏洞造成的种种弊端。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