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产业发展不快的原因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21 03:28:09
甘肃省有80多家医药企业,一半以上从事中药生产,但规模均不大,产值过亿的企业屈指可数。一些专业人士指出,甘肃省虽然是中药材大省,但中药产业却发展不快、效益不高,缺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甘肃省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张福林处长说:资金不足、机制老化、经营不善等,是甘肃省中药产业发展不快,无法产生优势品牌企业的原因所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具有先天资源优势,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近6万亩,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甘草等品种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品质也十分优良。然而,在资源优势的背后,甘肃中药材加工率不足20%,全省中药材产值7亿元左右,不足全国的1%,居全国第26位,产业化的规模明显与中药材资源大省的优势不相匹配。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中药企业中,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有兰州佛慈集团、奇正藏药、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定西制药厂、岷州实业、康县“独一味”、兰州和盛堂等1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一、资金不足,技改跟不上。这是制约甘肃中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甘肃新兴的中药企业--岷州实业,利用岷县的中药资源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因固定资产投入资金跟不上,一些优良的项目难以及时投产,使公司一时难以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定西制药厂、康县“独一味”、兰州和盛堂等一批企业也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这些企业目前正在积极筹资,谋求在2004年元月前通过GMP改造,而资金不足,已经对这些企业完成目标构成了一定的限制。 二、机制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最典型的一个企业。这家制药企业在科研方面具有极强优势,在制剂生产领域,许多方面的科研实力都居全国先进水平,该所自行研发的一些生物疫苗品种为全国独家生产,但由于改制还没有全面到位,企业经营活动尚存在许多障碍,如在销售方面跟不上,销售人员大多还是等客上门,主动性较差,使一些优秀产品打不开销路。企业还存在冗员过多,负担沉重等诸多国企常见问题,一时还难有起色。 另外,由于甘肃省是内陆省份,市场意识比较差,一些中药企业对市场经济理解程度方面的限制,也是严重制约了甘肃中药材的发展。甘肃佛慈建于1929年,是中国中药产业化的先驱,目前处于甘肃省中药产业的“老大”地位。但一些专业人士指出,佛慈目前仅排在全国中药行业排行榜的48位,企业明显存在品牌使用不当的问题。佛慈在国内使用的品牌叫“宝炉”,但据有关部门调查,这一品牌在消费群体中认知度较低,不如直接叫“佛慈”来得响。另外广告投入不足、过于偏重和强调国际市场等营销策略方面的问题,也使得企业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去年佛慈利润仅为2400万元,与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差距较大。 张福林认为,甘肃省中药企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前景还是很广阔的。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除了加大投入外,重要的是更新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张福林说,奇正藏药是一家民营企业,这家药厂从一开始就注重品牌宣传、形象策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进取,终有所成,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有望取代佛慈,成为甘肃中药行业的新“老大”。但佛慈也没有停止不前,目前,甘肃佛慈已经提出了“再造佛慈”计划,计划投资1.5亿元,征地100亩,建设符合GMP要求的固体制剂新车间,同时对其兼并的兰州中药厂和平凉制药厂进行GMP改造,力争到2005年达到5亿元产值。岷州实业也正在谋求上市融资,一旦成功,将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岷州实业也有望成为甘肃中药产业的有生力量。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