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同仁堂:首次发布净利“橙色警报”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9-15 01:44:56
G同仁堂中期报告显示:2006年上半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5,58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主营业务利润53,58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8.26%;净利润15,96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92%。此份业绩报告,是G同仁堂上市9年来首次同时出现收入和净利润小幅下降的状况。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司此番状况?根源又是什么?
■事因货款回笼不畅
货款回笼不畅的特征就是公司应收账款的高速增长或者与销售收入呈现不匹配增长。应收账款是一项风险较高的资产,其高速增长或者与销售收入不匹配的增长表明公司经营受到严峻挑战。
翻开G同仁堂近几年的定期报告,2003年末公司的应收账款比2002年末增加了4,049万元,增幅为21.52%,其中3年以上应收账款达5,997万元,比2002年末增加3,703万元,大幅增长161.42%,因此2003年公司应收账款的大部分增长来自账龄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的增长。众所周知,3年以上应收账款的回笼风险很大,因此所有上市公司都对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
G同仁堂一直执行较为严格的会计政策:母公司对3年以上应收账款计提50%的减值准备,下属G同仁堂科技对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计提100%的减值准备。尽管公司货款回笼不畅的问题并不是很突出,还没有对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任何不良影响,但是严谨的公司管理层还是对此产生了高度警觉。
■营销改革收效不大
2004年以来,G同仁堂管理层试图大力推行营销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公司营销意识薄弱及内部相应环节协作不畅等问题一一暴露。营销改革不仅涉及调整销售理念、销售管理和销售方式,还涉及到组织模式、人员结构、产业链上下游及部门间合作的改变。
公司对改变营销模式进行了多种尝试,目标是改善营销渠道、扩大销售规模、提升终端市场控制力。“百千万工程”即是其中有益的探索之一,公司各经营分公司分别在重点区域设立产品专柜,借助品牌优势在终端市场推广产品,巩固“百千万工程”网点建设。进入2005年4季度,公司再次调整营销模式,这次调整确立了“突出品种责任,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营销组织,拉动终端需求”的指导思想,突出利润,以品种为中心,目标到人,责任到人。虽然到目前为止,公司营销改革工作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但公司的应收账款增长势头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货款回笼不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根源在于市场疲软
货款回笼不畅只不过是一种表象,其根源在于公司产品在市场上出现销售疲软现象。通常情况下,如果产品销售旺盛,经销商不仅不敢拖欠货款,而且会预付货款。然而一旦产品市场表现疲软,经销商通常会拖欠货款以抵御经营风险。在证券市场上的多数上市公司,即使产品市场出现疲软,仍然会坚持追求做大销售收入,放松货款回笼,维持自身市场地位。而一旦问题暴露,上市公司通常顷刻轰然崩塌,有的还牵扯出令人瞠目的资金黑洞。
然而,G同仁堂管理层认识到,公司毕竟是百年老店,G同仁堂品牌是中国民族药业的第一品牌,因此公司需要谋求长远发展,宁可牺牲部分市场也不能毁坏百年品牌。200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56亿元,同比下降13.00%,其中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2,751万元,同比小幅下降了3.37%,显示了目前公司中药产品市场状况不佳。
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公司没有放松应收账款政策:在严格控制风险和保证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公司允许客户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承兑汇票按期限长短扣率向上浮动2~3个百分点,导致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大幅增长:2006年中期公司的应收票据达到1.5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18亿元,大幅增加了335.86%。虽然G同仁堂合并公司的应收账款原值仍然出现上升,由年初的3.71亿元上升到4.04亿元,但是应收账款结构已经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合并公司的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的数量不再增长;二是母公司应收账款开始下降,应收账款原值由年初的2.73亿元下降到2.69亿元。公司严厉的应收账款控制政策明显夯实了公司的销售收入。
■截流费用力保回报
由于市场疲软,G同仁堂只有截流费用来保证股东获得良好回报。2006年中报显示,由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3%,中药产品整体毛利率下降了2.54个百分点,导致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降了18.26%,上半年仅为5.36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减少了1.20亿元。为了确保股东回报不受明显损失,G同仁堂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在采购、人工、制造、质量控制、销售等环节收效显著,母公司成本费用率同比下降3.77个百分点。
中期报告显示:G同仁堂中期营业费用同比减少9,817万元,其中母公司减少6,269万元,管理费用减少1,221万元,其中母公司减少1,535万元,可见G同仁堂母公司的费用堵截成效非常显著。G同仁堂已经把大部分市场疲软造成的损失夺了回来,维护了广大股东的权益,受到了广大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预计G同仁堂的调整之路依然漫长。一方面经营环境继续恶化,随着医药流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开拓难度日增,尤其是公司部分同质化较为严重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考验;另一方面,公司自身面临多方面压力,固定资产投入较大,折旧增加,子公司G同仁堂科技已不再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等。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截流费用成效显著,营销改革也有一定进展,但这些措施主要是短期受益,对增加公司长期发展竞争力并不明显,因此公司还需要着眼长远利益,积极研究市场,调整品种结构,利用品种、品牌优势做大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甄选储备品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清风)(股市有风险,入市须慎重。本文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