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何杰金淋巴瘤细胞遗传学分型有新进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06 19:50:24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张清媛教授等人在承担的一项科研课题中,首次从染色体水平对非何杰金淋巴瘤进行了分类,补充了病理学分型方法的不足,从而准确地反映了淋巴瘤的临床特性和生物学特征。
由于非何杰金淋巴瘤细胞学的迁移性和不均一性,致使本病的诊治和预后判定比较困难。以染色体异常分析作为基本方法,对非何杰金淋巴瘤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型,可弥补病理分类的缺憾,但其染色体改变的复杂性及染色体制备的困难,使有关方面的研究一直缺少突破性进展。休 闲 居 编 辑
张清媛等人的研究发现,对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影响明显的是t(14∶18)、7号染色体、17号染色体异常,以及多倍体核型。本组t(14∶18)异常者,有6例为滤泡性低度恶性淋巴瘤,1例为弥漫型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治疗结果则表明,滤泡性低度恶性淋巴瘤病人预后好,缓解率高,生存期均超过5年。而1号、7号、17号染色体改变或异常者,其疗效不佳,预后较差,对化疗耐受,死亡率高。
研究结果证实,多倍体核型占优势者预后差,正常核型占优势者治疗效果好,但未发现核型中正常与异常中期分裂相的比率变化对生存期有影响。在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科研人员注意到性染色体丢失最多见,且与其它克隆性异常相伴随,推测性染色体的丢失可能是继发于其它异常基础上的。特别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其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更加多见,并与其它克隆性异常相并存。
本组病例染色体重排以6号染色体短臂缺失(6q-)最多见,且常与其它结构异常并存,特别是与17号染色体异常并存,其预后较差。此外,7号、17号染色体异常的病人,其血清LDH水平较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在评审这一科技成果时,有关专家一致指出:该项研究设计合理,方法新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非何杰金淋巴瘤染色体分型标准,准确地预测了本病的生物学行为,进而帮助医生正确地选择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