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近年流脑局部流行“元凶”锁定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1-24 04:44:0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CDC等单位合作,对2003-2005年间在安徽省局部暴发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体做了分析鉴定,发现此间流脑暴发主要由一种新的C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流行株引起。相关论文最近发表于Lancet [2006,367(9508):419]上。
据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研究员介绍,在流脑的病原菌——脑膜炎奈瑟菌总共13个血清群中, A、B、C群均可引起流脑暴发流行,尤以C群毒力最强。2003年以前,我国只有C群流脑的散发病例。但在2003-2005年间,安徽省陆续发生10起C群流脑局部暴发,共报告患者72例,死亡5例。
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细菌染色体DNA,发现与安徽局部暴发相关的C群流脑菌株主要属于同一个PFGE脉冲型,并将其命名为AH1。他们还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遗传学相关性分析,发现从安徽分离的优势菌株属于新序列型,并命名为ST-4821。此外,研究人员分析了2004-2005年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11个其他省市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发现这些菌株主要也为AH1型和ST-4821型。在所有菌株中,研究人员还鉴定并命名了ST-4820、ST-4822和ST-4823等3种新序列型菌株,并发现它们均为ST-4821 型变种,是C群脑膜炎奈瑟菌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的分枝,故统一命名为ST-4821序列群。
徐建国研究员说,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C群流脑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多个国家出现C群流脑暴发疫情。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发现的ST-4821序列型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已传播到安徽省以外区域,但能否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由于该菌株在世界范围内属首次发现,人们对它的毒力、致病力、传播能力还不清楚,所以必须提高警惕,积极防范。可喜的是,体外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发现,该菌株除了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外,对其他防治流脑的常用抗生素药物均敏感,只要能早期诊断,就能够有效治疗该菌株引起的流脑。
≡ 查看、发表评论 ≡